没有任何借口可以阻隔团圆的感情温度

2015年01月29日 07:36   来源:羊城晚报   何龙

  在春节即将来临时,许多远离家乡的人面临着回家的两难问题:回家则路途劳顿,而且车票机票难求;不回家则亲情远隔,父母过年兴味全无。

  羊城晚报近日连续报道了湖北嘉鱼县一名七旬老太通过社交网络寻找大儿子的消息:20年前,老人的长子兵兵从湖北到广州打拼,他当时发誓“要出人头地,让母亲过上好生活”。然而头两年过年还会回湖北老家的兵兵,却渐渐失去了音讯。

  昨天,羊城晚报、金羊网和天地壹号联合启动了“壹号行动——孝顺·春节回家”活动,提出了“一千个不能回家的理由,也抵不过一次回家的念头”的口号,倡导人们春节回家尽孝。

  兵兵整整18年不回家,其理由也许是事业尚不如意,没脸见父老乡亲。但他没有想到,对父母而言,子女回家本身就是最大的“礼物”和“业绩”;母亲想要的是“还乡”,而非“衣锦还乡”。

  中国人在事业和事亲出现矛盾时,往往把事业摆在首位,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是典型。

  我们来看看大禹是怎样“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妻子分娩的呻吟和婴儿的哭声,大禹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手,但工程正紧,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已十多岁的儿子跑过来拉大禹回家,大禹深情地摸摸儿子的头说,水未治平,没空回家……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直被作为公而忘私的典范传颂至今。尽管这只是一个远古“神话”,但许多人宁信其为实,把大禹当作自己的榜样:为了工作,哪怕父母去世、妻子生产和家人病重,他们也不回家看望。

  这样的事迹长期成为报道的对象、学习的典范,却无人去反思,这个地球是不是少了一个人就转不动了?一艘轮船是不是离开一个人就要搁浅了?何况这个人往往只是短暂地离开。如果一个人离开工作就无法继续,那么不是此人如神,就是其他人如影。

  相信大禹经过家门时进去对妻儿问候一声安慰几句,应该不会造成水灾泛滥。他不入家门,是因为塑造这一“神话”的人不让他进去,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矫情。

  在中国的修养观念中,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这一说法反映了由小及大的修为次序,表明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家是国的基本单位,国是家的集合概念,为了“治国”而遗妻弃子忘父母,这既不符合私的特性,也不符合公的利益。

  在美国职业篮球赛里,一些明星球员对比赛胜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这样,那些明星球员在妻子生育或家人生病时,也要置重要的比赛于不顾而请假回家,却无人说他们缺乏团队精神。他们的团队精神,表现在每一场的比赛中,表现在为了集体荣誉而愿意减少千百万薪水的牺牲精神里。

  《常回家看看》是近年十分走红的流行歌曲,“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道出了父母的心声。当有了网络传播技术之后,人们可以异地音频视频交流,这降低了回家见面的迫切性。但间接交流还是无法取代直接交流。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传递人的感情温度。因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以所谓“公”的理由或“事业”的借口来阻隔这种感情温度。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