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VS工商 比“假”更难打的是“假“的生存市场

2015年01月29日 07:13   来源:长江日报   付小为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公开呛声,淘宝和国家工商总局之间的二轮攻防也就不出所料地来临了。

  先是工商总局披露2014年《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剑指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存在的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对商品信息审查不力等5大突出问题。后有淘宝官微对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司长刘红亮“情绪执法”的公开投诉。短短一天,好事者还来不及回味上一季的个中细节,新一季已匆匆落幕。

  就事论事,即使没有刻意吹黑哨,工商总局一时也摆脱不掉程序违规的质疑。但淘宝是不是蒙受“不白之冤”才如此强烈反弹呢?显然也不是。于是,这个自视被不公正对待的行业巨头在一天内同时做了两件事,一边坚持前一天“情绪失控”中表达的合理诉求,一边表明打假立场,宣布已成立“打假特战营”,扛起打假的担子。用马云的原话说:“假货不是淘宝造成的。但淘宝注定要背负这种委屈,这种责任。”

  我不认为向权力机关的叫板是不可接受的,特别在行政行为本身至少存在瑕疵的时候。不过,依国内环境,作为企业的阿里巴巴,在不能排除自身问题的情况之下,敢于公然叫板权力机关,靠的当然不只是争“公义”这口气,而这一点,也是整件事里最有意思的部分。

  阿里巴巴是大企业,到美国上市后更是如此,霸气外露,适时地为自己“代言”,是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不过,仔细分析,既然会这么做,阿里巴巴显然是有充分考量的。可以在政府的那一环失分,切不能在受众那儿失分,身为企业,这点分寸淘宝其实始终把握着。多家门户网站的调查数据,以及相关新闻跟帖,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一点。

  在双方互有胜负的不同调查里,虽说支持工商总局打假的人算不上少,但倒向淘宝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线下假货不能让线上淘宝一方承担的观点尚且中立,更为极端者甚至发出了一种反打假的声音。

  换句话说,存在即合理。假产品来自于真市场,市场上有假货,就要允许网络平台上有假货,这是一种说法;一分钱一分货,得了便宜就该认假,这是另一种说法;也有人不讳言,关键是知假买家,只要不是货价不符就当放任自流。换句话说,与淘宝共同成长起来的不仅仅是一个马云自己都承认的,技术能力上还无力全面监管的网络购物平台,还有一批从观念到消费习惯上不以假为问题的消费者。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群仍在膨胀的,抛开真假的原则性问题,在各大消费狂欢中为淘宝捧场的消费者,给了淘宝叫板的底气。

  问题随之来了,当工商总局的打假超出了简单的规范市场范畴,同时涉及消费者买不买这个市场的账的问题时,打假的效果就不止取决于平台提供者一方合不合作了。这样来看,工商总局的力不从心,岂止是遭遇阿里巴巴呛声,责罚难以跟进这么简单。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