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诗人”余秀华引热议,关注点在哪儿?

2015年01月19日 14:10   来源:南方网   刘海明

  近日,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热传,作者余秀华火了。这个湖北横店村的农妇,写了16个年头的诗,终于被大众所识。不过,媒体和读者更愿意在解读她之前给她贴上“脑瘫诗人”、“底层”的标签。显然,她身体上的疾病——脑瘫,引起人们的同情。(《长江商报》1月19日报道)

  脑瘫病症、农妇、爱情话题、毅力,这些颇具显著性的要素集余秀华于一身,加上媒体的推介,她想不火都难。“脑瘫诗人”的标签未必能让平淡乏味的中国文坛增加活力,但“文坛黑马”的出现,给公众带来的冲击力却有目共睹。就我本来而言,也是看到朋友的议论,才关注这个新闻的。

  一个人被热议,被议论的话题通常在其自身。“脑瘫诗人”虽也有这样的成分,却不尽然。

  “脑瘫诗人”的称谓不够雅观,甚至有点低俗和不够尊重,只是每个了解余秀华身世的读者,很快发现“脑瘫诗人”只是个符号,她给人的是励志感。没有梦想的国度和个人是可悲的,梦想不是做梦,而是为认定的事业持续努力工作。余秀华的智商存量可能不及常人,但她的语言天赋、她的毅力最终成就了她。人们热议“脑瘫诗人”,应该看到的是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简单地围观其智商存量的多少。我们每个人都很普通,却都有某些过人的天赋。如何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用坚韧的毅力消费这种天赋,余秀华给我们树立了榜眼。这,也该是她被热议的一个原因吧。

  “脑瘫诗人”火了,人们在议论余秀华的同时,自然也联想到了当代中国的文坛。我们不乏作家,不乏知名作家,不乏富豪作家。当然,也不乏自我炒作的作家,比如那个微博诗人刘信达。问题在于,财政供养的众多作家里,靠过去的作品吃老本者不在少数;靠溜须拍马度日者也绝非个别人。至于体制外的作家,如郭敬明和韩寒,通过商业炒作抬高自己的身价也是必修功课。这样的作家多了,我们的文坛的核心不是自由精神在统治着,而利益成为了文坛的逻辑,作品商业化成了文坛的主打科目。这样的文坛,产量不是问题,册封的封号也蛮吓人,可惜却多呈豆腐状,难以提得起来。“脑瘫诗人”受热议,无形中让不少人感慨“虽然我不懂诗,但是感觉字里行间很有冲击力”,“感觉跟海子的诗很像啊,文字很干净,感情有冲击力!很久没读到这样的诗歌了”。进而,人们发出了“让诗歌回到诗歌,文学归于文学”的呐喊,并伤感“可现在文学好多都被商业利益所侵蚀”。对文坛不景气的郁闷,想必才是余秀华被热议的真正动力。

  毋庸置疑,“脑瘫诗人”被热议,不排除公众的猎奇心理。如果不是“脑瘫”、“农妇”等标签,可能也“误导”不了哪些对文学不感兴趣的人。这样,“脑瘫诗人”的热度难以持久也就在所难免了。有些人的名气可以天长地久,有些人的名气只在于某个特定的瞬间。后者的意义在于,能在短暂的瞬间提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同样非常了不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该谢谢这位平凡而又了不起的女性余秀华才是。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