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集体臣服影视是“互伤”

2015年01月16日 08:47   来源:中国网   朱四倍

  据了解,2015年除了迟子建、严歌苓将出版长篇小说外,其他作家均选择“述而不作”,但有一些作家正忙着“触电”,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影视剧的创作之中。因而,今年影坛会很热闹,而文坛却可能有一点小小的寂寞。(1月14日中国新闻网)

  与作家正忙着“触电”的信息相对应的是,“莫言作品遭遇年底结单退货 影视取文学而代之”,有人如此算帐:950万元码洋被退货,按照每本书定价40元来算,意味着在过去一年里,有23万册由某出版社出版的莫言作品到了书店却没有卖出去。换句话说,文学和影视的关系发生了转化,文学正在失去曾有的引领地位,这与当年导演张艺谋所说的“中国文学驮着中国电影走出了国门”大相径庭。如此文学尴尬和作家热衷影视,该如何评判呢?

  在一定意义上,这是视觉文化大环境的必然因果。当下,图像成为占有优势地位的文化符号,文字在没落中被淡忘,并且文学的生存空间受到影视的严重挤压,图像阅读成了主流。简单地说,就是文学的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劣,文学阅读在当今社会被边缘化,而6越来越红火。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作家可以甩开膀子、毫无顾忌地投奔影视?若果真如此的话,文学日益逼仄的困境又该如何进行自我拯救呢?加拿大学者克洛克和库克曾提出过“凡是”的观点:凡是没有进入电视的真实世界,凡是没有成为电视所指涉的认同原则,凡是没有经由电视处理的现象与人事,在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里都成为边缘。社会的发展似乎也在证明着这点,影视已经成为整个文化的中心,影响着大众的一言一行,文学的中心地位被取代,文学创作丧失了超越性,文学受众流失严重,更要命的是,连作家也在“消失”。

  所谓作家“触电”就是说,作家投身于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寻求作品被改变成影视或直接为影视创作剧本的行为。有的作家不仅亲自操刀改编自己的作品,还主动与导演影视公司合作为其创作剧本,更有一些作家还改行去当导演。这说明文学已经臣服于影视,作家服从于市场。当越来越多的作家选择触电时,在笔者看来,这不仅仅是作家的问题,也不是诟病作家所能解决的。

  作家也是理性的个体,当文学作品改变成影视剧,能让影视与文学取得双赢,影视获得了票房,作家取得知名度和经济效益时,似乎一切都稳妥了。但是,作家都去寻找出名的机会,去追寻利益的谋求,总让我们觉得少了点什么。作家麦家凭借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暗算》一夜成名,一跃成为国内一线作家,还凭借暗算荣获茅盾文学奖。这显然是成功的例子,只是我们注意过失败的例子吗?

  作家集群化投身影视实在不可取,为了名和利的触电只能让文学和作家的未来之路越来越难。曾有人挑选了 100部中外名著作了一次“现代受众了解文学作品途径调查”。结果表明,有60.5%的人是先从电视、电影、广播、戏剧等非文字渠道了解这些作品的。其中,有18.5%的受众看了影视等媒体之后会再去看原著,其余的人看了影视和戏剧后,就不再看原著了。作家难道希望自己的作品也遭受这样的命运吗?

  学者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过,就笔者的看法,作家不应完全被影视牵着鼻子走,影视和文学应相辅相成,需要在妥协,而不是任意媾和,否则,不仅伤害了文学,也是在伤害影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作家臣服影视是互相伤害——“互伤”。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