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告2014年第94号公布2015年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包括稀土、钨及钨制品、钼等在内的8种货物,凭出口合同申领出口许可证,无需提供批准文件。这一公告的出台,意味着自1998年开始实施的中国稀土出口配额制度正式终结。
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裁决看,中国稀土出口配额管理违规,中国败诉。但从整个“稀土战”的过程看,中国既从本国核心利益出发(减少污染、保护环境、避免滥采)出台稀土出口管理措施,又严格按照WTO的规则流程和相关求诉国博弈。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做到了按规则出牌和遵守WTO游戏规则,彰显负责任大国的态度。
从2010年中国宣布实施稀土出口配额制度,到美国、欧盟等向WTO上诉,再到2011年WTO裁定中国稀土材料出口限制违规,至2014年8月的终裁,期间中国和美欧日等成员国进行了艰难博弈。在WTO机制内,“稀土战”也可以说是锤炼中国贸易应诉的典型案例,提升了中国和贸易强国直面博弈的能力。
“稀土战”发生在经济危机周期中,而且也是WTO遭遇多哈回合谈判僵持的困顿期。美欧日急于突破WTO框架自创新的多边贸易机制(如TTP、TTIP)。中国和美欧日在WTO机制内的“稀土战”,实际上是在维护WTO作为世界贸易多边框架的权威性。
这一周期,中国和美欧世界的贸易战也变得日趋频繁,这些频繁的贸易战中,中方有输有赢。这说明,当中国成长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国,现在与未来将面临着更频繁更复杂和更严重的贸易战。形形色色的“双反”和五花八门的贸易壁垒,倒逼中国熟悉世贸规则,熟练掌握应诉技巧,而且必须厘清贸易与政治和外交的关系---既要学会用娴熟的技巧去应诉而不必掺杂太多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又必须从政治和外交的高度在世贸规则的范畴内做到得心应手。
还是回到“稀土战”。稀土的重要性不必说了,号称“工业维生素”,在航空、电子、高科技等领域运用广泛。而且,缺乏了稀土材料,可以使一国科技实力“营养不良”。作为储量占比最大的国家,中国却无稀土定价权---这是中国贸易之殇。更重要的是,稀土材料开采在中国较为粗放,而且形成了滥采之势,浪费严重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中国限制出口稀土材料的缘由恰在于此---基于环境治理和资源集约利用。但这一正常的内政举措,却对习惯进口中国廉价稀土材料的国家不满。在他们看来,缺少了中国稀土材料,影响了他们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制约了其国家竞争力。由于相关高科技产业多为美欧日等西方国家控制,所以上诉国多为西方国家。
“稀土战”从单纯的环保和资源保护首先变成了贸易战,继而演化为西方世界和中国的“政治战”---舆论有此解读并不令人惊奇。全球化态势下,中美欧日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世界上是战略力量的全面博弈。“稀土战”被视为中国制约西方国家的“武器”,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从中国和相关国家的“稀土战”中,各方还是秉承了技术层面的贸易博弈理性,恪守着WTO的游戏规则。而且,在这场“稀土战”中,很多国家也从紧盯中国开始寻找稀土资源替代,美国、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开始开采本国的稀土资源。日本甚至声称在海底探寻到储量丰富的稀土矿...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引发的稀土资源多元化开发,对世界而言也是好消息。
就中国而言,限制稀土出口也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避免了稀土资源的滥采,6家大型稀土集团整合的步伐在加快,集约开采、销售、出口将在有序监管下更有市场竞争力。关键是,由于受全球危机的影响,外部市场对稀土需求降低,稀土价格下跌,出现了出口配额严重过剩的情况。据悉,2012年,中国的稀土出口配额仅用了一半;2013年,也只用了七成多一点。此外,限制出口也导致稀土走私发生。
因此,中国限制稀土出口也失去了意义。按照WTO的仲裁,终结稀土出口配额制度,对中国、对世界都是双赢之举。
(张敬伟,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