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反思“喝死人”的餐桌歪风

2014年12月19日 08:27   来源:西安晚报   朱昌俊

  17日晚间,中央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三集《狠抓节点》,片中曝光了广西一副镇长上任首日便因“给11人每人敬1杯”而喝酒身亡事件的细节,揭露了餐桌上的一些恶俗之风。(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7版)

  喝死在酒桌,听起来耸人听闻。但在现实中,绝非孤例。事实上,前一天的央视专题片中就曝光了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喝死陪酒人员的事。酒桌催生了多少官员“烈士”,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喝死人的,绝非只是酒精的魔力。

  餐桌与权力到底有何关系?在法国历史学家马克·阿尔贝写就的《权力的餐桌》一书中,从古希腊时代的公众宴会,到路易十四的豪华餐桌,直至如今爱丽舍宫的第五共和国晚宴,餐桌的变迁被视为是一个权力控制与驯服的过程——“菜”不仅仅是菜, “吃”也不是个人的事儿,因为在吃的“规矩”和“意义”背后,总有需要达成的目的。对应到我们当下,也可以说,官员的酒桌上,“酒”也不仅仅是酒,“喝”也不是个人的事儿。

  在很多时候,喝酒已然成了一些干部的必备素养。比如这位刚上任的副镇长,即便在“喝酒、吃完饭”之后,仍被要求“上一点酒礼貌一下,意思意思喝一点”,就大有上任首考的意味。而在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喝死陪酒人员的纪录片中,曾经作陪的另一名副局长道出了一个细节,他知道局长身体不行不能喝酒,就提出为领导代喝,但被付晓光阻止:现在不是你的表现机会。无疑更道出了“喝酒”的真正内涵——正因为喝的不只是酒,而是“表现”,那么即便明知不能喝,也只能一陪到底,哪怕是用生命在喝酒。是的,在权力的酒桌上,喝酒不只是助兴,而是一种考验式的表现。事情能不能办,喝多少,怎么喝是一种表现;能不能提拔,喝多少,怎么喝更是一种表现。对于一些人而言,酒量大就可能意味着乾坤朗朗。

  权力的酒桌上,敬酒与被敬,往往因桌上的最高权力而异。在一个酒桌上,你可能是敬酒者,也即被考验者;但另一个酒桌,你也可能升级为被敬者,成为考验他人的主考官。哪怕级别再低,在求办事者那里,你依然可以成为座上宾与被敬者。

  不过,有送命之虞的酒桌,固然有传统酒桌文化的催化作用,但在根本上,还是权力文化的助兴。在这张酒桌上,喝的虽是酒,但背后却是权力的角力。喝什么酒,如何敬酒,乃至如何挡酒,都是要被精细拿捏分寸的权力文化,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种权力秩序的外在延伸,并构成支撑权力的现实注脚,以微妙的方式,显示一种权力的在场。

  如未有随时可以统治与驯服酒桌的权力,酒桌文化又何至于如此猛于虎?不祛除酒文化中“喝坏”的权力基因,所谓反思酒桌文化,终究只能隔靴搔痒,移风易俗更只能是天方夜谭。被约束的权力专治各种“恶俗之风”——舍此之外,别无他法。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