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潘笑天:国际残疾人日——让无障碍少些“障碍”

2014年12月03日 07:3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让无障碍少些“障碍”,既要打好硬底子,更要注重科学柔性的设计细节、灵活务实的管理、平等包容的社会环境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成为热议话题。近年来,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无障碍遇“障碍”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些新建设施不规范、不便利成了“花架子”,一些创新举措难持久、难普及成了“装饰品”,一些陈旧观念未破除、未纠正成了“拦路虎”。如何让无障碍少些“障碍”?既要打好硬底子,更要抓好软环境。

  好的软环境首先体现在科学柔性的设计细节。在一些公共场所,轮椅坡道已成标配,但坡度缓急却少有舒适标准;无障碍洗手间并不难找,可轮椅难以通行。设计,讲求以人为本,不应是纸上谈兵的标准,而应是渗透肌理的细节。对于无障碍设施来说,设计建造者更要换位思考、柔性考量。无障碍设施体验能否“无障碍”,就在于高度降个分毫、开门换个方向这类细节之处。最近,上海等地试水“中性卫生间”方便残障人士在陪护下如厕,就是一个有益尝试。

  好的软环境还体现在灵活务实的管理手段。为缓解残障人士“出行难”,北京、上海、深圳、济南等地相继推出了无障碍出租车服务。“叫好”声之外也有“叫苦”声。一方面,专用车型成本高、补贴少,一些“的哥”想打退堂鼓。另一方面,残障人士往往家境困难,打车费用让他们犯了难。能否选择更加经济的车型?能否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能否摸索以政府采购的方式,扶持企业、贴补用户?让便民措施叫好又叫座,考验管理者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好的软环境更体现在平等包容的社会环境。无障碍环境建设,关键是“环境”,重点是全社会无障碍意识的提升。前不久,北京地铁车厢里张贴了某个大众艺术节的海报,用色觉检查图做公益推广创意。艺术节本意是让更多百姓享受文化服务,结果创意欠妥刺痛了视觉障碍者的心。在深圳,“积分入户政策对盲人说不”的消息引发讨论,有关部门制定体检标准却未邀请残障人士参与。这些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门槛背后,是人们的观念中少了根弦,忽略了残障人士的需要。目前,中国残疾人总数已超过8500万人,社会应该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的需要。诚如日前南京地铁无障碍设施体验活动参与者所言,他们期待的是多一些公平、增一份包容,受到如普通人一样的待遇;能尽少求助他人而独立、有尊严地生活,可以感知社会的安全感。

  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残障人士的诉求已从基本的生存需要,提升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进行信息交流、享受发展成果等需要。能否实现这些诉求,有赖于全社会无障碍意识的提高,也反映出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

  打造无障碍软环境是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还需要倡导营造尊重包容的社会环境,将残障人士的权益和需要纳入社会发展的基本考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潘笑天)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为资助残障人士点赞    2015年12月16日
  • ·残障人士就业,机会可以更多些    2015年06月12日
  • ·让助残效果“看得见摸得着”    2015年05月08日
  • ·当你蒙上双眼,敢走上大街吗?    2015年04月30日
  • ·游客勿把迷信跟风当文化    2014年10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