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的食材在部分餐饮业经营者看来,也已是危机四伏。深圳罗湖一家餐馆,为了规避风险,就自建了食材化验室,检测蔬菜农药残余、肉菜瘦肉精、海鲜类孔雀石绿等。罗湖区方面对此表示肯定,并表示要选定并帮扶一批企业完成建立快速检测实验室。(11月26日《南方都市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民生属性,决定了食品安全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项重要的“生命工程”。确保食品安全,是任何环节都不能不死守的一条底线,也是公众共同的责任。因此,深圳罗湖区一家餐馆自建食材化验室,实行“食材自检”,其恪守食品安全的自律意识、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责任担当,显然值得称道。
问题是,餐馆“自检食材”,其可行性与推广价值值得商榷。一方面,不是每家食品企业都具有自律意识和责任担当,“自检食材”对经营和效益造成的负面影响,会让一些食品企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自建食材化验室,硬件投入需20万元,而每年运行经费多达60万元,如此巨大的自律成本,许多食品企业显然无力承受。特别是,餐馆“自检食材”,在其权威性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将一些食材打入“黑名单”,并封杀一些食材供应商,显然对双方不利,甚至可能扰乱食材供应市场。
更何况,对食材进行安检,是食品监督部门的责任。如果食品企业都像深圳这家餐馆一样,实行“食材自检”,那还要食品监督部门干什么?相反,食品企业“自检食材”,从侧面反映出了食材权威安检的缺位,这显然令监管部门蒙羞。换言之,维护食品安全,不能依赖于食品企业“自检食材”。这显然更值得监管部门反思。
事实上,对食材进行安检,是守护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然而,从三聚氰胺到染色馒头,从剧毒蔬菜、瘦肉精再到假羊肉串,无不折射出安检虚设、监管失灵及有法不依,导致问题食品层出不穷。试问,还有多少问题食品,需要食品企业“自检食材”?因此,监管部门不能将食材安检的责任,转嫁给食品企业。期待于企业自律,主动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显然是行不通的。鉴于此,政府部门不能放松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应注重日常对食品质量的常规检测,决不能让问题食品流入百姓的餐桌。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