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在讨要具体的支持政策上打圈圈,不如先看看,已经给的政策吃透了多少,用足了多少,又创新了哪些
前不久,利用学习机会到西部地区作了一次调研,一个地市7个县逐一走完。一有空就拉着干部们探讨: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怎么才能解决?没想到,最“一致性”的答案,居然是“能不能帮我们呼吁一下,再多给点政策”。想要的“政策”也很雷同,比如多给点土地指标、资金补助、项目安排。
这也不难理解。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要发展恐怕还得靠招商引资上项目,而留住项目不容易,如果不来点别人没有的新政策,不多给点支持,拿什么与东部、沿海地区竞争呢?
然而,谋发展岂能只有“要新政策”这一途?如果一说到深化改革,一提及加快发展,就是习惯性向上要特殊政策,却很少检视既有的政策是否用充分了,这样的思路,得调整。
最近回访了一个曾经工作过的县市。若干年前,这个县曾申请过一些“支持发展的特殊政策”。回访中,当地同事告诉我,3年前国家就批复了申请,“不过批复下来后,也没怎么用起来”。原因很多,比如主要负责人发生了变化,比如顶头上司调整了政策使用范围,等等。
看来,“千辛万苦讨政策、政策来了又用不好”,也带有普遍性。先行一步的沿海地区发生过,而今在西部地区也有可能重演。几年前,随沿海地区某位省领导检查工作时,所遇地方干部,也是纷纷要政策。后来在座谈时,这位省领导说:“现在全省各种功能区数量在全国排前,省里争取个政策不容易。但用得如何呢?有相当一部分甚至2/3用得不好。建得不好,功能不够完善,项目不多,发挥作用很有限。”他提醒说,老在讨要具体的支持政策上打圈圈,不如先看看,已经给的政策吃透了多少?用足了多少?又创新了哪些?
有时候,支持政策的确能四两拨千斤,但要来的政策一定得对路。从历史上看,最有效的支持政策,往往是在地方先行一步、大胆探索基础之上才有的,而不是什么提前给定、一用就灵的“尚方宝剑”。
政策是宏观的,问题是具体的。支持是有针对的,解决是靠自己的。颠倒了这个逻辑顺序,给再多优惠政策,怕也难以应付纷繁复杂的现实。实际上,不少已有政策含金量都相当高,可如果没有一双识金的眼、没一双掘金的手,政策储量再多,也难以变现。
有些干部私下表示,“靠政策”还有个原因,就是怕困难、怕麻烦。有政策、有指标、有优惠,做起群众工作来会更方便一些。“没了政策当后盾就发怵,就不会做群众工作了”。或许,这才是更关键的原因。然而,“发怵”归根到底是因为工作能力不强、思路不够开阔、思想不够解放。
政策只是助行的拐杖、助渡的船桨。路要怎么走,船要怎么行,最终还得靠行路人的勇毅笃行和探索智慧。在这一点上,并不分沿海与内地。没有哪条路,天生好走。光想着等政策来铺路,路只会越走越窄。有首闽南语歌曲唱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对后发地区来说,也许要有这股劲,才能求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为本报福建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