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小工”老龄化难题待破

2014年11月11日 09:44   来源:工人日报   牛士红

  笔者近日在一些建筑工地发现,企业临时招聘的短期辅助工人,即人们俗称的“小工”,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同志,鲜有年轻工人。如此重体力的劳动,为什么不让年轻人来做?企业的回答是:招不到年轻人。原来,年轻打工者普遍偏向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宁可在家闲着,也不愿从事重体力劳动。笔者调查发现,年轻人不愿从事体力工作的原因主要来自工资报酬和外界评价两方面:体力劳动工资低;容易被看不起,找女朋友时被视为没前途。

  试问,如果现在的年轻打工者都这样想,十年后,当如今这批靠力气吃饭的高龄农民工退出劳动力市场,建筑业该到哪里去招聘“小工”?

  笔者通过多方调研认为,解决建筑业“小工”供需矛盾须从以下三方面转变思维与运行模式。

  首先,通过提高机械化程度替代辅助性工作。机械化作业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式。随着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应运而生,能够把工人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其次,加快工业化发展以替代辅助性劳动。工业化是社会发展趋势,也是替代重体力劳动的有效方法。利用科技创新,变革工艺方法,通过分散的组合拼装节省体力劳动。比如,目前的家具市场就已基本实现工业化:所有部件均在工厂完成生产,需要时将部件运送到购买者家中再实施安装,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节省劳动力。

  最后,提高辅助性工作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完全消除辅助性工作都是不可能的。当人们不愿意从事某一工作时,有必要通过经济手段刺激劳动者重视此类工作岗位,并接受此类岗位的工作内容。另外,也要通过彰显劳动价值的方式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成就感。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