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进出口数据整体向好,为放慢步伐的中国经济增色不少,但现在说我国外贸已经实现了全面复苏还为时过早。中国外贸要“迎难而上、深耕细作”,在尽快适应国内经济“新常态”的同时,不断走向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投资增速放缓、内需动力不足的大背景下,近期进出口数据整体向好,为放慢步伐的中国经济增色不少。
今年以来,外贸增速持续低位徘徊,一度引发了市场人士的担忧。在今春举办的第115届广交会上,甚至出现了历史少见的采购商、成交额“双降”局面。
好在数字的下降并未拉低外贸企业的发展信心。据统计,刚刚闭幕的第116届广交会一期,到会采购商人数虽较上届有所下降,但与采购季相近的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增长,这表明中国外贸进出口仍有较强吸引力。
从月度数据看,9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44万亿元,创下年内最高水平。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5.1%,进口同比增长7.0%,双双超出市场预期。
从季度数据看,一季度我国进出口负增长3.8%,二季度转为正增长1.8%,三季度则大幅增长7.2%,进出口总体呈逐季好转态势。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国外贸已经实现了全面复苏呢?显然,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从陆续公布的宏观数据看,当前经济形势有喜有忧,外贸、信贷和实际利用外资等数据稍好。总体看,中国经济的活力仍有待进一步激发。
单就外贸本身而言,有关9月份贸易数据“虚高”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已注意到9月份对港出口中个别商品和个别地区出现迅猛增长。他强调,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监测,深入分析,不能随便下定论。
事实上,在出口数据中,加工贸易的逆势反弹,正是拉动出口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数字显示,9月份以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出口增长19.7%,增速较上月加快18.7个百分点,而此前的4个月,加工贸易增速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由于iPhone手机、平板等终端产品大多在国内生产,且集中在三季度进料、出货,直接带来了加工贸易出口的大幅增长。
不过,无论是热销的无线终端产品,还是贵金属或其他商品,依靠部分产品短期内大幅拉升外贸增长的行为,并不能维系长久。从整体环境看,制约和影响我国外贸增长的国内外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外部需求的恢复、内部需求的提振,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外贸,面临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人口红利衰减、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等一系列困难。然而市场无情,外贸业不进则退,不转型发展,未来之路只能越走越窄。当务之急,中国外贸要“迎难而上、深耕细作”,在尽快适应国内经济“新常态”的同时,不断走向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我们要善于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调动多方积极因素,巧妙做好外贸稳增长的三则“运算”——
在政策扶持上做好“加法”。今年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若干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极大地提振了企业信心,实现了对外贸发展的“加码”;
在简政放权上做好“减法”。通过深化改革,海关、质检等部门推出了“区域通关一体化”、“三个一”通关、“单一窗口”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在为企业“减负”的同时,实现了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
在提质增效上做好“乘法”。外贸业要适应大数据时代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趋势,在加快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是外贸业实现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也是中国从外贸大国走向外贸强国的关键所在。
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所言,“中国当前的增长模式使其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依靠这种增长模式就只能走这么远了。”目前,全年时间已过大半,从前3季度情况看,完成全年外贸增长7.5%左右的目标难度不小。需要强调的是,发展的速度固然重要,但也到了必须更加关注质量和效益的时候了。(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