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工作的自觉性

2014年10月28日 07:40   来源:人民日报   徐永利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一系列学习哲学的重要论述,深化了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认识,对进一步增强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要立足基本国情,体现发展要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基于“三个没有变”,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同时应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事物是过程,认识是过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过程。我们要时刻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总体部署,就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要注重运用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习近平同志强调,“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现在,我国改革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解决这些矛盾、应对这些挑战,必须注重运用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在应对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上下功夫;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科学制定解决这些矛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等。在这些问题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关键是要辩证理解和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部分不适应的方面。因而,我们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就是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这也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才能产生综合效应。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还需要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力又是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重要论述说明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了谁,依靠谁,尊重谁的问题。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是创造人间奇迹的真正英雄。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我们将一事无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