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占中”之损:香港难以承受的轻与重

2014年10月24日 09:09   来源:中国网   郭万达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

  “占中”对香港造成的损失,足以证明其“乱港”的行为和目的。“占中”之损,有的是经济,有的是人心;有的可量化,有的难度量;有的可以短期止损,有的尚需时日修复;有的是香港难以承受之重,有的是香港难以承受之轻。

  量化的经济损失显而易见

  “占中”造成的损失是可以量化计算的。目前旺角、金钟、湾仔部分地区的旅游、餐饮、交通、商业活动仍然受到“占中”的严重影响。因被占领区域均为主要购物区,有机构估计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日超过1亿港元;金钟及中环酒店入住率同比下跌约三成,金钟、旺角及铜锣湾餐饮生意额每日损失逾5000万港元,这些地区酒店餐饮业直接经济损失每天大约7000万港元;“占中”导致出租车、巴士、货柜车等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每天大约2.5亿港元。简单相加,仅零售、餐饮、交通三项,“占中”一天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4.2亿港元,“占中”已经逾25天,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100亿港元。如果加上间接损失,以及“占中”对本地商业活动和消费的影响,损失还会更大。

  目前的经济损失,尚未大到足以对香港经济产生严重冲击的程度,但持续下去,一旦拐点出现,其影响很可能是爆发性的和强力性的,对香港经济的反噬性、报复性的破坏能力不可低估。因此,认为目前经济损失规模不大,影响有限的看法是错误的,对潜在威胁的忽略乃至于视而不见,必然酿成大患。

  难以承受的生活之轻

  换一个角度看,经济损失一旦被抽象为可量化计算的数据,数据背后活生生的人和可触摸的现实生活就被过滤掉了。正如一个人的死亡是一个事件或故事,而成百上千人的死亡不过是一个数据。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就是尊重他人的生活和选择,你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但不能强迫他人认同;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但不可以妨碍他人的生活。对一个个体而言,经济损失是100亿还是200亿无关紧要,但几千上万元的损失可能就是他的全部,他的生活可能由此改变。

  一个食肆老板,所开餐厅过去两年日均营业额近两万,受“占中”影响跌至数千,生意损失近20万元,对他而言,最大的损失是他的生存权利受到极大损害,他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抛出了正常轨道;一个的士司机,由于“占中”的影响,每班平均营业收入由950元跌至550元,扣除租金及燃油成本620元,每天亏本70元。对他而言,最大的损失是自己的劳动不仅没有任何回报,且做的愈多,受害愈甚。

  普通市民、升斗小民,生意是他们的全部生活,工作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生意被破坏而不得做、工作有得做却无收入,无异于砸了他们的饭碗,断了他们的活路。这样的损失,对他们而言就是天塌一样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损失,是港人的人际关系和生活遭到破坏,社会和阶层进一步撕裂。围绕“占中”与“反占中”,香港社会和阶层呈现某种程度的撕裂,乃至于同事、家人、朋友、同学之间都要选边站队,表明立场。普通人的生活氛围受到破坏,基本权利受到影响。

  不能量化的损失最可怕

  任何经济社会发展,背后均有制度、政策、文化等因素支撑。这些难以量化的因素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被破坏,无异于发展根基被动摇,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根基尚存,量化的经济损失可以补救,如果根基被破坏,经济损失不仅补救无望,而且会陷入恶性循环。

  “占中”的机会成本巨大。“政治城市”和“社会城市”发展的结果,是香港作为“经济城市”的重要性被稀释和摊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政治和社会诉求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需要经济发展来支付,因此经济发展是解决政治纷争和社会问题的基础。如果政治和社会诉求导致经济发展停滞,香港将难免陷入恶性循环,坠入沉沦之渊。在全球格局重整、国家经济崛起、周边城市赶超的巨大挑战面前,香港还有几多资本支撑如此内耗,还有多少家底可供挥霍?他年梦醒,已然落后,该是怎样的心情?

  “占中”恶化香港营商环境。香港是法治社会,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司法体系的严格,是香港一流国际营商环境的坚实基础。多年来香港的营商环境在世界上一直名列前茅,是香港重要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香港一直以理性、亲商、温和著称,而“占中”则表现了香港社会非理性、民粹、对抗的另一面。所谓的“公民抗命”就是明知违法而仍要去做,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是对香港法治社会的公然挑战。影响市场和投资者对香港的看法和涉港事项的决策。政治和社会因素被纳入到营商环境的判断中,香港营商环境或许因此步入下行轨道。

  最可怕的损失是难以量化的损失,是香港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