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朋友圈:与其微信聊 不如边喝咖啡边聊

2014年10月11日 09:08   来源:广州日报   

  “科技改变生活”,微信朋友圈毫无疑问是对这句话最完美的诠释。这年头,作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你还没有朋友圈,没有加入哪个微信群,你简直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

  好友越加越多。有老同学,有同事,有邻居……日积月累,你会发现,不管熟悉的,还是不熟的,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晚餐吃啥,行踪何处,孩子几岁,你了如指掌,可是想找个时间见面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信息越来越杂。有好事者曾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自拍发吃新妈晒娃秀方向盘,下联是:养生鸡汤兄弟生辰给我点赞。横批:香港代购!这副对联,说的就是朋友圈的现状。面对大量无用的垃圾信息,许多人不得不将好友屏蔽。某知名教授在自己的微信圈中发表消息称生活已经被微信绑架故退出朋友圈,引起网友的热议。

  微信群也越加越多。美食群、羽球群、校友群、工作群……可以跟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可以随时跟进工作状态,看似提高了沟通效率和工作效率,可是,一项调查表明,近五成的人表示微信让他们无法区分什么是生活时间,什么是工作时间。微信几乎嵌入了工作、生活的所有零碎时间,无论吃饭还是搭车都需要时时检查微信,让人疲惫不堪。

  有人爱发心灵鸡汤、有人晒吃的玩的用的,各种羡慕嫉妒恨,让人想关闭朋友圈。更让人抓狂的是,工作群在下班了也滴滴地响,不看也不行,指不定老板哪条就呼叫你呢。每天光点赞都浪费了个把钟头。

  不知是我们改变了朋友圈,还是朋友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其实,与其在虚拟世界的疲累中挣扎,不如回到现实生活中。28岁的澳洲小伙子Matt Kuleza从今年9月开始,每天都至少和一位Facebook好友喝咖啡,他决定用三年时间见见网上的上千位好友。你呢,不如也约他出来喝杯咖啡吧。 (谭敏)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