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影响经济发展”论调别有用心

2014年09月26日 07:21   来源:广州日报   易艳刚

  去年,《新华每日电讯》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将过度倚赖政务消费的繁荣称为“傍官经济”。那是一种富有中国式智慧的发展模式——能在每年数千亿元的三公经费中分一杯羹,哪怕只是成为某个政府部门的定点饭店,能赚到的钱都会非常可观。但从去年到现在,随着“八项规定”和反腐成为常态,“傍官经济”遇冷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与此相伴生的,是甚嚣尘上的“反腐影响经济发展”论。

  反腐真会成为中国经济繁荣的掣肘因素吗?表面上看,过去长久以来的“傍官经济”,在初期不可避免会受到反腐冲击——中央要求“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中纪委定期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让“平均每天82万个公款饭局”成为历史,也让某些曾经主打政务消费的高档餐饮企业不得不转型卖起了盒饭;曾深受一些官员喜爱的高档手表、奢侈礼品等行业,同样因风声紧而业绩大幅缩水。

  这只是消费领域的例证,多年“高烧”的政府投资领域,同样出现了明显的“降温”迹象。有分析认为,这两年不少领导干部因在某些投资项目中涉贪涉腐而折戟官场,使得很多官员在政府投资方面变得谨慎了许多。“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心态在官场有所抬头,这或许多少会影响到地方经济。

  其实,经济数据不如以前,根本上是转方式、调结构、挤泡沫的结果,是为转型“减速换挡”的结果。退一步说,如果因反腐,真有一些行业、产业或地方出现了短期低迷,那也并不见得是反腐的大方向错了,而恰恰说明过去的发展有水分、有泡沫。

  持“腐败影响经济发展”论调的人,还经常拿国外一些媒体报道和机构报告说事。诸如“美林银行预测反腐至少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减少0.6至1.5个百分点”、“外媒称反腐将令中国经济一年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等消息,在国内不乏附和者。这些论调换一种通俗说法就是:反腐要适可而止,继续深入反腐将拖垮中国经济。其潜台词是,中国过去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主要归功于腐败经济的增长。

  这种论调是极端错误的,在某种程度上恐怕也是“别有用心”。毕竟,以“傍官经济”为典型的腐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或许确实占据一定规模,但任何着眼长远、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府部门都应该清楚,腐败绝不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润滑剂,那种“带病”的虚假繁荣不是健康的发展。如果不及时矫治腐败经济,釜底抽薪地解决体制机制性问题,势必会给中国经济的未来绑上危险的炸药包。

  无论是权威的经济学研究,还是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都不足以支撑“反腐影响经济发展”的歪理邪说。相反,事实雄辩地证明,比如,当年查办“远华案”时,有人说厦门经济会因为反腐而倒退10年,但实际上,从那以后厦门的海关税收大幅上升,经济形势也越来越好。

  反腐不是中国经济的减速剂,而是加快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催化剂。深入推进反腐,并辅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公平的环境;减少权力寻租、整治“吃拿卡要”,能够大幅降低企业支出的“腐败费用”,进而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中国经济要长足发展和持续繁荣,决不能再落入饮鸩止渴的误区,而必须通过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来实现。

  腐败之祸猛于虎。正如北大教授周其仁所说,腐败不但会吞噬改革的成果,而且将瓦解公众对改革的支持,引发激烈的社会冲突,成为终结改革的致命杀手。中国社会要发展,经济要繁荣,归根结底有赖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反腐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以反腐推进改革,以反腐促进发展,既是中央基于中国国情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也是顺应民意和时代大势的历史性选择。

  十八大以来,轰轰烈烈的反腐行动取得了世人共睹的成果,一大批毒害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老虎”和“苍蝇”被打死,但远还未到喊停的时刻。反腐伤筋动骨、触及利益也触及灵魂,可以预见的是,还会有一些人继续给反腐“唱反调”,我们要认清这些“杂音”的真实用意,坚决把反腐进行到底,为经济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新华社记者 易艳刚)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