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开始,广州每年都列出十件民生实事。今年广州市“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韩志鹏等联名提案,炮轰民生实事不实,认为“十件民生实事”存在市民参与严重不足问题,应变“政府配餐”改为“群众点菜”,并发动民众来监督,共同推进“十件民生实事”的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相关规范,发改委发布公告,公开征集明年十件民生实事。结果是,20天只征集了15条意见。网络调查显示,9成网友不知道。(综合《南方都市报》9月10日报道)
政府广泛征集十件民生实事遇冷,是可以预见的。一是过去这些事都是政府内部协商,政府提方案,政府落实方案,没有市民什么事,市民不知道、不关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二是宣传力度不够,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没有进行广泛的宣传。政府要向广大市民征集十件民生实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不进行广泛的宣传,肯定是达不到效果的。三是现有的渠道没有很好地利用。2011年,广州市全面推进“两代表一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进社区制度,旨在建立听取民意的常态机制。这样一个现成的渠道,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协委员联名提案,显然是要规范政府每年的十件民生实事,防止出现太容易做的事、本应该做的事、上级要求做到的事等成为政府的十件民生实事,这降低了十件民生实事的“含金量”,变成了无关市民痛痒、却成政府政绩的十件民生实事。政协委员炮轰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不实,是抓住了要害。但让政府直接面对市民征集十件事,也不切实际。假如市民真的非常积极地提出自己关心的十件事,就算是有百分之一的市民提出建议,至少会有十六七万条建议,政府一定是应接不暇的。
因此,把“两代表一委员”的常态机制与了解市民最关心的十件民生实事结合起来,变市民集中向政府建议为社区居民分散向“两代表一委员”提建议,相信一定会征集到市民最关心的事,再经过“两代表一委员”的整理汇总,就会产生高质量的十件民生实事,避免实事不实的弊端。
政协委员联名提案中提出,政府要做的十件民生实事,应由市人大票选产生,再交给政府执行,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人大是最高权力,有权就民生问题向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如果人大就十件民生实事提出决议,政府则必须执行,政府应采纳政协委员的建议,尊重人大的权力。
而要激发市民参与民生实事的热情,不再遇冷,需要做广泛发动和宣传,告诉市民通过“两代表一委员”常态机制,提交自己关心的民生实事。从这样的渠道征集上来的建议,经过人大审议批准,再交由政府执行是最好的程序。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政府要做的这十件民生实事,最终能让市民从中得到实惠。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