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里,都有一道菜,名字叫做“十件民生实事”。在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看来,这都是政府的“配菜”,而不是百姓的“点菜”。所以,钱花了不少,反响却一般。(2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民生实事”是近年来地方政府的一个亮点。民生问题一大堆,但要解决起来,自然要一个一个来,分出轻重缓急,排个前后顺序,有理有利有节,多年以来也确实引来一片叫好声。一些地方的“民生实事”,真叫实打实,盖座学校,建所医院,修一条路,都能看的清清楚楚。一年到头的时候,这些学校、医院、道路完工没有,进展如何,基本上都有个回头看。每每竣工之日,都有捷报传来,没人不高兴。
但是,就有明眼人看出,一些“民生实事”水分不小,要么是政府的日常工作,拿来成了“民生实事”;要么是领导一拍脑袋,就有了“民生实事”。这些“民生实事”的基本特征是,一来过于鸡毛蒜皮,对于一级县市区政府而言,小得没了分量;二来过于务虚不实,这样的“实事”说完成就完成,说没完成就没完成,年年有,日日有;三来过于宏大难做,别说一年,就是三年五年,也未必能够完成,看着好看,做起来脖子长,到头来不了了之的多,钱花了却没啥结果。
这样的“明眼人”应该就是我们身边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有人说,我们的政治说简单也简单,原因就是只要一级一级的代表委员素质过关,恪尽职守,不怕公开自己的议案提案,敢于参政议政,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真正成为老百姓的代言人,我们就会减去许许多多的后顾之忧。比如这“十件民生实事”,到底有多少斤两,到底接没接地气,一年到头,会不会赢得掌声,要过的第一关,就是辖区内的代表委员们。其实他们就是很好的传声筒。
好的榜样就是那些凤毛麟角的“明星代表”“明星委员”。这些敢于负责的代表委员能够扎扎实实调研,倾听选民的呼声,到最后拿出自己饱含心血的议案提案,往往能够博得阵阵掌声。他们与老百姓心连心零距离,从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拿出的数据是唯一的,提出的办法是可行的,全国独此一份。
接地气的“十件民生实事”,是绝对不会雷同的,更谈不上会应付蒙混过关。当然,这绝不是政府的“配菜”,而是代表委员们的“点菜”,完完全全是一个地方的“自选动作”。透过“十件民生实事”,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地方政府的执政水平。如果这些“民生实事”,只是挑一些常规工作出来,打扮打扮,或者本来就很虚,没什么实际内容,非要提出来,不怕忽悠人,抑或说得热闹办得冷清,到头来谁也不负责,甚至打的是百姓需要的幌子,念的是部门利益的经,最终越办越让人生气……那就等着老百姓的批评和不满吧,到头来,也就与中央精神渐行渐远,最终被人民抛弃在历史的垃圾堆里。
“民生实事”问题,是由广州市的政协委员提出来的,我们应该点个赞。当他们发现一些民生实事存在“实事不实”“把政府应该做的常规工作,当做十件民生实事来做”的现象,就直言不讳,为其定性为“忽悠”“脱节”“没接地气”等。如果联想到近日曝光的河北省邢台市“经适房变大户型,党政机关团购一空”一事,看着那些“生米做成熟饭”的楼房,我们不知道当初这样的经适房建设是不是“民生实事”?当这样的“民生实事”摇身一变,成为权贵者们的盛宴,请问,又有多少“民生实事”不是出来“打酱油”呢?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