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创立货币基金助推非洲经济

2014年09月04日 09:40   来源:人民日报   苑基荣 陆 婷

  近日落幕的第二十三届非洲联盟(非盟)峰会决定创建非洲货币基金,酝酿已久的非洲货币基金组织终于呼之欲出。该组织的创立,可谓非洲向货币与金融一体化迈出了坚实一步,将有助于推动非洲的经济增长。

  非盟早在成立之时,就拟成立非洲中央银行、非洲货币基金组织和非洲投资银行三大金融机构。此次货币基金的成立,将大大加强非洲大陆各国的货币合作,降低地区金融系统风险。根据安排,非盟各成员国将根据其国际储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总量等指标计算对非洲货币基金的出资额,出资比例将决定其投票权。目前南非预计将获得最高配股50万股,约占法定股本的8.05%,转化资本后约为10亿美元。

  高额债务负担一直是制约非洲经济发展的痼疾之一。由于负债额高企、大宗商品出口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以及进口量过大等原因,大部分非洲国家都处在经常账户长期逆差状态。自1999年“重债穷国减债倡议”实施以来,经历了10多年的国际债务调整,非洲各国的负债水平虽有所降低,但总体债务负担仍很沉重,偿债能力明显不足,多数非洲国家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鉴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附加条件通常比较苛刻,非洲国家申请的难度较大,其贷款程序的繁琐和复杂,也常常导致资金到位不及时,并不适用于紧急资金需求。

  作为区域内部互助性机构,非洲货币基金组织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一方面,它能够从非洲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期贷款附加恰当的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以推动长期国际收支失衡的改善;另一方面,当突发性收支困难出现时,它可以在不附加严格改革要求的情况下,为受援国提供快捷的紧急信贷,防止问题的恶化与扩散。

  毫无疑问,非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将降低非洲对发达国家经济援助的依赖度,推动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这对于打破区内贸易瓶颈、深化地区经济合作颇有助益。目前,非洲地区外资流动缺乏监管,汇率动荡起伏,导致该地区金融市场波动剧烈。该基金的创立有助于保持汇率稳定,预防非法资金流动,稳定金融体系。

  南非金山大学商务学院学者库阿库认为,非洲货币基金组织并非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简单复制,而是非洲各国促进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转型的组成部分。该组织不仅担负着贷款救援的职责,也将对成员国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金融市场和经济政策进行长期跟踪和研究,并为各国政府提供经济政策建议和技术支援,有一定的监督协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洲货币基金组织除了可以帮助成员国解决资金上的燃眉之急,促进非洲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它还有很强的“自救”功能,能从根本上推动非洲的自主复兴。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非洲经济一体化踏上新征程    2015年06月29日
  • ·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速    2015年04月02日
  • ·非洲经济崛起势头强劲    2014年05月07日
  • ·非洲,求稳定迎增长盼发展    2013年04月03日
  • ·非洲工业化之路前景广阔    2014年05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