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用药安全,只能立基于多元的市场

2014年09月03日 07:53   来源:华西都市报   蒋璟璟

  以安全用药为例,若不充分激励医药咨询等行业的发展,若不充分捋清诊疗与用药的错综纠葛,后续的悲剧终究难以消弭。

  2014年“全国用药安全月”已于本周启动。安全用药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重大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所有开出的药物中,一半以上配药(销售)不当,而且有半数患者没有正确用药。中国也是不安全用药导致药害事件的重灾区之一。根据中国红十字会非正常死亡统计显示,我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逾800万,其中医疗损害事件造成约40万人非正常死亡(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安全用药),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4倍。

  骇人的统计结果,最直观揭示了“不当用药”的为祸之深。当医师的诊疗经验、居民的用药常识,落后于现代医药科技的迅猛发展,便注定会诱发一系列“事故”。就这样,知识的滞后或缺陷,一次次转化为对身体的直接伤害。更为悲哀之处在于,我们似乎并不确知,到底该如何逆转此一趋势!诸如“用药安全周”一类的宣传活动,能在多大程度上,填补现代人的认知空白?

  安全用药变得越发困难,此一现象实则很可以理解。众所周知的是,医药科技的发展,必然是一个细分化、精密化的过程。这意味着,医药产业一系列的“新产品”,势必会对保存环境、服用规范、反应条件等指标提出更严苛的要求——久而久之,“药品使用”俨然更具专业主义色彩。普罗大众固有的朴素经验,渐渐失去了最初的实用价值。事实如斯却不自知,“吃药”几乎沦为了未知的冒险,也就难怪一再酿祸了。

  当然,医药市场过快的产品更迭速度,也在无形中推高了用药风险。基于绕开“限价”等功利考虑,很多制药企业放弃生产那些稳定的、为民众所熟知经典药品,转而总是不断更迭配方、“推陈出新”,最终让消费者茫然不知所措。就此而言,所谓“用药知识的鸿沟”,其实是一次“市场营销的阴谋”:抽离那些熟悉的,填充那些陌生的,逼迫着别无选择的民众,在懵懂状态下不惜重金购买“新药”。

  面对纷繁复杂的药品市场,“专业意见”的参与和引导,就显得愈加重要。只是,于此方面,我们仍然欠账太多。在此间,便捷、独立、廉价的医疗咨询服务,几乎无所寻觅。多数时候,人们或者挤到医院苦等排号,或者干脆自己买药胡吃……更有甚者,医药一体的大格局,又让本就有限的“医师”化身为药品推销员。由此,其所开药方天然带着一丝可疑的成分。

  一直以来公共医疗,一方面高度垄断,扼杀了民间资本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又线条粗糙,难以满足民间个性化的需求。以安全用药为例,若不充分激励医药咨询等行业的发展,若不充分捋清诊疗与用药的错综纠葛,后续的悲剧终究难以消弭。必须承认,用药知识不足而致事故,根本肇因还在于封闭的市场内,人为形成了一种信息的封锁和误导!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