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维持市场秩序不用看人脸色

2014年08月19日 07:44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近一段时间以来,席卷中国多地的反垄断风暴,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由此衍生的“反垄断执法会否影响中国投资环境”的疑问,也以各种不同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甚至有人把7月份实际利用外资下降也归罪于反垄断。

  退一步讲,就算反垄断会在短期内影响外商投资的热情,难道明知存在影响市场秩序的问题,也不加以治理吗?欧美发达国家不是一直不肯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吗?按照完全市场弘扬要求,对包括垄断在内的违反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查处,不正是朝着完全市场经济的目标向前推进吗?

  而事实上,这些年来,在中国市场,外资品牌垄断市场的行为,可谓愈演愈烈,而且已经比较严重地扭曲了市场行为、特别是消费行为,导致消费者已经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自己的消费需求。而外资品牌则抓住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扭曲,进一步加大对市场的控制和价格的控制。如汽车零部件市场,就受到了许多外资品牌的全方位控制,不仅中国企业难以进入到这些领域,消费者也没有可供选择的余地,导致消费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相反,如果这些行为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可能早就被事业有成查处了,相关国际品牌,也不敢做出这样的行为。

  要说此次反垄断风暴有没有值得质疑的地方,倒不是该不该查,而是为什么到现在才查,到外资品牌垄断翅膀已经很硬的情况下才查。如果早些动手,早些采取措施,这些外资品牌就不敢如此放肆,相关国家和媒体也就不会对中国的反垄断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甚至责问。这也意味着,对违反市场秩序的行为,就应当源源不断在萌芽状态,而不应该让其开花结果,让其把翅膀长硬。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有这么多的国际知名汽车品牌进入中国,且所有进入中国的汽车品牌,都赚得钵满盆溢,就是因为中国在这方面的监管太薄弱了,给外资汽车品牌带来的利益回报太高了。而且,明知这些外资品牌存在市场垄断行为,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没有对垄断行为进行查处。如果早些采取措施,可能会影响一些外资品牌的进入,但是,市场秩序会好得多,相关的市场经营行为也会规范得多。也正是因为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才使得汽车市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外资品牌垄断现象,可谓是养虎为患,钱别外资品牌赚走了,规范市场秩序反面受到了这些品牌的质疑和责问。

  倒是在反垄断过程中能否做到公正执法、一视同仁以及反垄断风暴过后,中国的自主品牌能否迎头赶上,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能否不再唯外资品牌为上,多多在自主品牌上下功夫,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先来看能否公正执法的问题,一些外资品牌担心,如果出现执法不公的现象,对企业来说,是容易造成伤害的。而这,也恰恰是此次反垄断调查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最重要的方面。一方面,能否对内对外一视同仁。应当说,从这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中国在反垄断方面,虽然力度不大、动作不多,但总体上是一碗水端平的,除此次查处的外资品牌之外,此前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贵州茅台等企业也都遭到过反垄断调查。所以,不存在内外有别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外资品牌,会不会在行政干预下,出现此松彼紧的现象。这确实是需要防止的现象,因为,中国的执法机构,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而且,在反垄断机构内部,也可能存在已陷入到利益集团一边的人。如果不能把好公正的尺度,对反垄断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正因为如此,为了体现调查的公正,相关的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评价和监督。如果这样,就能有效避免暗箱操作、此松彼紧的现象。

  而作为治本的手段之一,中国在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壮大方面,能否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和办法,对今后包括汽车市场在内的商品市场秩序的完善和规范,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在其他一些商品市场,垄断的现象要好得多。而在汽车市场,外资品牌垄断的现象如此严重。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国在自主品牌的培育方面严重滞后,给了外资品牌垄断的空间和机会。相反,如果中国的自主品牌足够强,外资品牌垄断市场的空间也就会很小,甚至根本形成不了垄断的气氛。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要想减少被外资品牌垄断的现象,就必须在自主品牌的培育方面多下功夫,多在核心竞争力的方面多做文章。

  中国的此次反垄断风暴,可能会对一些外资投资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但不要紧,这种影响从总体上讲是正面的,是正能量远大于负能量的。一个秩序完善、行为规范的市场,对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品牌来说,更具正能量。如果因为中国的反垄断调查,一些外国投资者就萌生退意,就认为投资环境下降了,那就让他们退吧,让他们到投资环境更好的国家去吧。中国是世界上消费潜力最大的市场,不信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和品牌会因为中国的反垄断调查而撤出中国,也不信他们会放弃中国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在加快市场经济步伐、完善市场秩序过程中,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中国需要的,就是做好自己,一切依法依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