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上半年楼市惨淡 土地收入还能有多少"荣光"?

2014年07月24日 07: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王振峰认为,中国经济当前正处于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重走过分依赖土地财政、以“坐地生财”来刺激GDP增长的“回头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地方政府应该明白,昔日靠土地收入较快增速支撑财政运行的“荣光”已很难再现,也难以持续。

土地收入;楼市

资料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今年以来,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多地楼市经历从“一房难求”到“降价甩卖”的骤变。尤其是近期,全国楼市呈现出了观望心态渐浓、“看空”情绪弥漫的普遍特征。在全国整体信贷收紧,部分地区供应过剩的背景下,全国楼市是否拉开了“跳水”序幕?(7月23日中国广播网)

  当前全国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均显现疲弱态势,未售住房存货上升,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去库存”压力明显。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55个,持平的城市7个,上涨的城市仅剩8个。从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数据看,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回落至14.1%,一个少见的历史低点出现了。此外,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至7.8%。销售额的下降,意味着库存量攀升,可见房地产“去库存”压力不小。

  上半年楼市表现惨淡,不少城市普遍存在楼盘供给过剩的现象,库存量的增加无疑加大了房产价格下跌压力。房企面对着乏力的销售和不断升高的库存,除了采取以价换量、买房赠物等营销策略外,也会大大缩减地产开发和投资的力度和进度。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之下,必然要影响到地方的土地收入和税收,加上经济下行压力,地方政府财政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在经济下滑和地方政府财政运行困难的双重压力下,许多地方或明或暗地放松原来的调控举措,甚至是开闸放水,想尽办法“逼活”楼市。常州党报头版头条“鼓励买房”,就是一个“着急”心态的鲜明例证。这种比开发商群体更“着急”的救市举动,无疑是一种重走老路的做法。

  当前国内外宏观大环境已经改变,中国经济增长形态和成长环境也将发生新的变化,有三方面特征尤为明显:其一,中国经济由原来的工业化高速增长向后工业化中速增长过渡转换的特征明显。其二,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以驱动可持续增长的经济转型新常态,宏观政策框架要求日趋强烈。其三,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释放改革红利,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促进可持续的平衡式发展特征明显。

  中国经济当前正处于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重走过分依赖土地财政、以“坐地生财”来刺激GDP增长的“回头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地方政府应该明白,昔日靠土地收入较快增速支撑财政运行的“荣光”已很难再现,也难以持续。我们要使经济平稳发展,应该为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打造出更大空间,踏踏实实做实体,认认真真谋转型。地方政府要为促进本地财政收入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入能量。如果真正把房地产市场当回事,就应该“千方百计”来完善中国房地产的市场规制,而不是“千方百计”救楼市,否则,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靠什么来维持?

  现在,该好好地问一下:土地收入还能有多少“荣光”?

  房地产发展,本来是可以与经济发展并列前行的。问题是,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将造成地方财政、金融市场、城镇化和消费市场等发展“脱轨”。我们需要持续不断维持实体经济正向激励的工具和资源,已经被这种过度扩张的、具有泡沫化风险的变态房地产市场运行模式所侵蚀。 

  不少人认为,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整与以往几次短暂的周期性调整可能有所区别,或将是一个具有拐点性特征的市场常态调整。对这种自然下行趋势虽不必过于悲观和过度惊慌,但其减速周期可能要比以前几轮调整来得长一些。因此,各地政府要防止人为过度干预市场,要让市场规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样,或许这种房地产下行风险的释放状态,将会更平稳、更健康和更自然。(中国经济网网友 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中国楼市会否崩盘?可能性不大

     齐平:中国楼市降价促销 舌尖上的“拐点”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