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国内外的建设实践来说,还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如此你追我赶,“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举动,不仅毫无必要,而且不合时宜,更与科学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各地兴建“世界高楼”之风愈演愈烈。北京在CBD建北京最高的国家金融信息大厦;武汉建绿地国际金融城,号称武汉最高、中国第二、世界第三;等等。据报道,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将超高层建筑的衡量线提到300米。按此标准,截至今年5月底,已落成超高层建筑中,中国最多,有25栋,比排名第二的美国多出11栋;在建的超高层建筑中,中国有78栋,而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之和仅47栋。而近一两年,冲击“世界高楼”的尝试又此伏彼起。
不错,高楼大厦似乎从来都是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帝国大厦、世贸中心大厦都曾是美国纽约的城市象征,我国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台北101大楼等摩天楼,成为当地的一道景观。在中国内地,一些大城市也把建“最高”、“次高”、“超高”当成一个所谓打造城市名片的“大手笔”。但无论是从国内外的建设实践来说,还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如此你追我赶,“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举动,不仅毫无必要,而且不合时宜,更与科学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
首先,不断创纪录的“第一”、“第二”建筑存在巨大安全隐患,且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据建筑专家介绍,将建筑从600米升到1000米高度,就将面临防风、抗震、消防和幕墙等多方面的难题。建筑规划涉及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没有绝对的安全系数,就不应轻举妄动,决策者、设计者和建设者不能拿别人的生命去实现自己的极限挑战。与此同时,建筑越高、层数越多,对水、电、热等能源、资源的消耗和供应要求也越高。超高建筑不仅过度消耗能源,而且还会带来周边巨大的交通压力和安全隐患。利弊相比,明显弊大于利。
其次,竞相攀比的超高建筑与大多数中国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风格不相吻合。武汉、长沙、乃至北京等城市,与许多国外城市及香港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都有所不同。虽然或多或少有一些工业基础和现代建筑,近年来拆旧建新的力度也很大,但也不可能、不应该把整座城市都推倒重建。一两座鹤立鸡群的超高建筑,必然与周边许许多多的普通房屋显得反差很大,极不协调。加之气候和空气质量所致,城市很多时候能见度不理想,从而也使超高层建筑的景观效应大打折扣。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要和整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水平排在世界中游。即使在城市范围内,发展也很不平衡。有豪华大厦,有宽阔广场,但仍然有许多落后的民房乃至平房,城乡接合部仍然有很多脏乱差的区域;在广大农村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也显而易见。城市建设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大量的资金不应用于打造豪华大楼,而应努力去改善普通市民的居住条件,在补齐城市建设的“短板”方面雪中送炭。(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潘 璠)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