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关系与周边环境对中国的影响历来是比较大的,目前周边关系的变化是大家普遍关注的,其中也包括南海问题。中国领土广阔,邻国很多,因此周边关系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来说尤为敏感和重要。
中国网日前特邀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邵峰深度解读了中国周边关系。
中国网: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依存度在不断提高,中国周边环境出现了新变化,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也在证明我们确实在矢志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同时,中国还是面临着多重挑战,比如南海争端、钓鱼岛争端等领土争端。
邵峰:从国际关系研究方面讲,安全问题实际上分成两大类:一种是传统安全问题,一种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像传统安全,比如军事、领土领海、主权、制度安全,很难用释放善意、加强合作来解决,很多问题具有刚性,虽然我们作为负责任大国,力争用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去解决,但是,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和棘手,不可过于乐观。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新安全观则具有施展作为的广阔空间。
中国网:应该如何摆放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两者的位置?
邵峰:我国一直遵循“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但是,在实际制定战略和具体的对外关系事件中,关键、首要、基础的地位和次序到底是怎样的,很难界定得很清晰。
大国关系,一般是指中国和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之间的关系,现在包括印度、巴西、金砖国家都算大国,大国关系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当中都处于最优先的位置,因为涉及到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的问题,涉及到中国的国际安全环境问题,所以大国关系是一种整体的考量。
周边外交,相对来讲属于局部的考量,但周边外交涉及到中国的一些具体的核心利益,虽然是局部的,但是很重要。比如涉及到领土领海安全、反恐等重要问题;经济上又需要跟周边国家合作,需要他们的资源和市场,周边国家也需要中国的市场、投资和产品。总的来讲,周边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虽然是局部,但是很具体,很实在。
大国关系和周边关系不是对立的和割裂的,而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不可偏废。一是整体的国家利益不能放弃,一个是具体的核心利益也不能放弃,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就是鱼与熊掌必须兼得;而且,两者也并不矛盾,因为所谓中国的周边关系,实际有一部分也是大国关系——中国跟俄罗斯,中国跟日本之间,既是周边关系,也是大国关系,本身是交叉的;另外,大国关系已经成为外部因素了,尤其是中美关系,在处理周边关系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进去。现在,大国关系已经成为中国处理周边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严重影响着周边外交的前进和发展,周边外交又严重制约中国跟其他国家发展大国关系。
中国网:周边一些国家存在明显的矛盾心态——一边防范中国,甚至配合美国的战略压制中国,另一方面又想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跟中国保持密切的经济往来。为什么周边国家会有这样摇摆的心态?
邵峰:我们必须有这样一种心理准备,在将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周边国家这种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心态是不可能改变的。
这也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大国外交和小国外交有区别,小国要在大国关系的夹缝中求生存,往往不得不在大国之间不断摇摆和搞平衡。现在美国是超级大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作为小国外交,想做老好人,又想获得最大的实际利益,两个大国都得罪不起,只能纵横捭阖,搞一些平衡外交,甚至可能经常抱有投机的心理。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吨位”足够,但实际上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震慑力量不足,所以周边一些小国对中国在某些问题上有时候比较蛮横无理,乃至挑衅。
中国网:对于周边国家的摇摆心态,中国要如何应对?
邵峰:实际上东南亚国家也承认,中国是一头大象,而东南亚国家都是小鹿、小羊,大象虽然不像狮子、老虎那样嗜血和凶恶,但小动物还是感到恐惧和不安。对周边国家这种摇摆心态,中国应该保持良好的大国心态和稳健的作风。
第一,要客观地看待问题,对于东南亚国家对领土的要求和主张我们可以理解,要学会换位思考。任何政府都要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领土、领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同时也是周边任何国家的核心利益,双方是绝不能退缩的,所以要放平心态,直面现实。
第二,要冷静对待,要有平常心,不要被一些小动作分心。这一点要向美国学习,轻易不会被一些小事所纠缠、所扰乱,心胸要开阔,要有容人之量。因此中国要培养大国气质和风度,要有大的胸襟和气魄,不为小事所影响,没必要在一些非实质性问题上逞口舌之利。。
第三,与周边国家应该真诚合作,坚决维权。一方面,要切实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政策,加强合作,树立新安全观,建设和平、稳定与合作的亚洲;另一方面,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也要坚决维权,决不放松。
第四,维权不能冒进,要沉稳有力、厚积薄发。在南海问题上,既不挑事,也不怕事,越南、菲律宾这些小国可能经常会有一些小举动来挑衅,然后希望美国搅进来拉偏架,但实际上,这点利益根本不算是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国也不会为此而轻易与中国公开对抗。
其实中国没有必要过于担心美国借着重返亚太来拉拢一些亚太国家进入他的怀抱,实际上,很多国家像韩国、泰国,虽然是美国的盟国,但是对华关系仍然很好。
至于周边的一些中小国家,跟美国的距离不可能是无限靠近的,美国拉拢这些周边国家的能力有限,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另外,一些东南亚国家,请美国来想把美国当保镖,但是美国实际上是想当董事长的。美国跟中国不同,中国不会干涉别国内政,但美国通常会借着一些问题干涉他国内政。
当然中国也是非常重视如何跟周边国家搞好关系的,在目前缺乏战略回旋空间和看不到彻底解决前景的情况下,对相关各国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领土问题上保持现状,在其他问题上继续推进真诚合作,不能为了一个根本得不到的东西而放弃其他更大、更实际的利益需求和国际合作。
中国网:近几年,东南亚国家频繁发生排华事件,就在前段时间,越南还发生了比较大规模的排华事件。如何在与东南亚各国的合作中保证国家前进的方向,同时不引发当地对华人的种种责难?
邵峰:就前段时间来说,越南发生反华骚乱,南海问题是一个导火索;另外,在长期的交往中和当地国家的社会生活中,除了泰国之外,其他东南亚国家或多说少都有一些排华情绪。客观来讲,华人比较聪明能干,又很能吃苦,省吃俭用,很会做生意,经济实力比较强大。与当地人的观念差别和财富上的分化,导致当地人对华人的心理失衡,乃至歧视华人政策的产生。
对待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三点需要考虑:
政府层面,目前能做的就是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具体而言,可以在经济往来上,多些实惠给周边国家。同时,中国政府还应该作为海外华人和华侨的坚强后盾。这一点美国政府的作为值得中国学习,所有人都以作为一个美国人而自豪。因此,中国政府也应该做到,让所有中国人和海外华人都以自己的中国身份而自豪,应该让民众有更多安全感,政府是民众的强大后盾,当公民在海外受到安全方面的危险时,能够更加有力地维护公民在海外的安全和利益。
企业层面,提升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信誉。中国的企业在国际上表现不足够好,因此要增强社会责任感,融入当地的生活,要惠及周边,比如建学校、修路等,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个人层面,提升中国公民的素质。在海外的华人分两类:一类是常驻的,一类是旅游或者因私出国的。公民的整体素质,看似是小事,实际上展现了一个国家的形象,旅游的和因私出国的这部分人的素质确实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教育问题。
中国网:现在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能否走出独特的、不同于世界其他大国的崛起道路。这样的道路,怎样走?
邵峰:和平崛起其实讲的不仅是周边问题,更涉及到整体的国际战略。在提出和平崛起的时候,主要还是针对美国、欧洲这些现有的国际秩序领导者和既得利益方。欧美国家总担心中国像历史上所有的大国崛起一样,去改变、破坏现有的国际秩序,甚至于使用武力扩张的做法。
对中国提出的和平崛起战略有很多的解读,有几点内涵是最关键的: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中国不走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老路,不是通过扩张、殖民的方式,而是主要依靠国内的市场,合法地依靠国外的资源,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不仅是中国单方面的战略选择,而且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第二,坚持改革开放。中国要挖掘内部潜力,因为中国改革一直是没有走到完成的阶段,还有很大的潜力释放生产力,中国要继续开放,而且开放的幅度会越来越大。改革开放是一项基本的国策,国外不用担心,而且中国开放是和平的开放,绝对不抢别人的东西,绝不牺牲别国利益。
第三,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前任领导人胡锦涛提出的,中国的发展应该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以破坏现在的自然环境、不破坏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可持续,不能做一锤子买卖。
第四,坚持合作共赢。十八大提出的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不动摇,这很重要。和平发展是邓小平提出的,合作在江泽民时期和胡锦涛时期都有提及。在邓小平时期,中国比较穷,所以发展是头等大事,自身的发展是硬道理;到江泽民时期,中国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中国的国际责任感开始增强,而且中国对外关系交往比重越来越大,外贸依存度甚至占到70%,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成了世界工厂,所以中国要强调合作,这是江泽民和胡锦涛时期的贡献。
十八大又加了一个共赢,中国的崛起要和平崛起,不只是中国的发展,而且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要带动周边国家,带动发展中国家共同崛起,一起获得发展的红利,这个理念很好。尽管可能实行起来有难度,但是中国要真诚地去宣传,真诚地去做,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像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强调合作共赢,让这些国家能够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