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财神、张元、李代沫,三个名字放在一起,就像前不久的那部电影《扫毒》的三兄弟鼎力扫毒一样,如时代样本般,颇具代表性,只不过这三个名字的标签都是“娱乐圈”、“名人”、“吸毒”。适逢国际禁毒日,在这一天公布宁财神吸毒的案例,警示意义再明确不过。
人们除了吐槽“贵圈真乱”之外,更多的共识是吸毒不仅有害健康并且违法。不管你是做什么行业的,也不管你是以什么借口来给自己找托词的,找写作灵感也好、觅生活快感也好,吸毒都是违法的,吸毒就是违法的。
这本是一件普通的明星吸毒案——好吧,我们的社会竟然已经到了说明星吸毒都很“普通”的地步了——但一些媒体关于此事报道的关注点很有意思,其中一段新闻被广为摘编,它是这么写的:
“在宁财神认证微博中,曾在2011年发布一条消息,‘今天有媒体问,怎么看明星吸毒,我说别人的事我不了解,但,如果明天是2012,我会马上把每一种毒品尝试一遍,见撒旦时,才能知道怎么跟X聊天。’”
许多人开始乐此不疲地拿这条微博的只言片语来做揣测,你看,他早就苗头不对;你看,他早就说要吸毒;你看,他写出那么牛的剧本原来是吸毒吸出来的;你看,他那么面黄肌瘦萎靡不振的样子;你看,他一看就不是好人;你看……你看……回声不绝于耳。
你看,一条微博还真是麻烦,似乎从生命起源就断定了当事人的劣根性。一个阴谋论者可以从中得出无数个阴谋,然后再呈指数翻倍。宁财神在写下这条微博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开始接触毒品,我不能断言。至少新闻报道中说他吸毒至今7个月,而微博是2011年发的。不过换位思考的话,如果你是他,当你有这么个邪恶的,甚至不法的念头萌生时,你会选择明目张胆地把它宣扬出来,招致不请自来的怀疑吗?正常人都会藏着掖着点吧,至少我会。
且不说微博本身对信息的碎片化的巨大作用,它不能让一个观点足够充分地被表达,单是一句玩笑式的调侃,人们也着实没必要过于上纲上线地“有罪推定”。
谁还没在公共场合爆过几句粗口,埋怨朋友的貌合神离、抱怨同事的尔虞我诈、吐槽上司的不近人情、咒骂万恶的不公不正,甚至扬言“我真想弄死谁谁谁”的“豪言壮语”。我们习惯于说过的话随风飘散,没得查,大多数时候更与责任无关。同样是在公共空间,只不过换了一个平台,微博上说过的那些荒唐言语,如果没有及时清理,现在看来确实是会落人口实。
虽然现在人人号称大数据,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在这些公共领域的数字信息中,依旧存在海量的无聊废话和垃圾信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一句话就判定他从始至终都是某个性格,更不能因为他的这一句话就断言他已经有罪了。
我想起《大话西游》里刚刚开始时的一个桥段,孙悟空和牛魔王串通一气要吃了唐三藏,观音出手搭救。啰啰嗦嗦的唐三藏却天真地说:“观音姐姐,悟空要吃我还只是一个构思,并没有实现。当他真的吃了我的时候,你再来收服他也不迟。”
这当然是一个关于进退的博弈。最完美的设想是,当孙悟空的尖牙刚刚触碰到唐僧脖子嫩肉的那0.01秒,尖牙的压强已经让具有弹性的皮肤开始往下凹陷,但在还未刺破、没有渗出鲜血的瞬间,观音完成对孙悟空行为的判定,此时的出手便具有了充分的合法性,或者是由导演来喊“Cut”。
现实中我们根本无法把握那个只属于电影慢镜头的时间流动,更不会因为有人喊了“Cut”,不法行为就会听话地戛然而止。所以,我们建立起了一种叫作“预判”的概念帮助自己。在相关人士“认为”即将发生违法行为时,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不同,执法者们被赋予了层级不同的暴力权限,可以施加干预,重则直接击毙也可以。这种判断是要基于充分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的,并且应当有足以让人信服的理由才行。否则,执法者说是什么就是什么,执法权无限大,岂不天下大乱。
同一个道理,我们在围观新闻时,也应该有足够的自我判断能力。这与每个人的阅历和价值观有关,不同的事件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异样的评价尺度,不同的词句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侧重偏移的解读。不过,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下,人们对于事物的评价是可以有一条共同的底线的。这条底线的元素很多,今天看来,就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他人,不做阴谋论的信徒,以事实说话,并时常换位思考。
宁财神吸毒固然违法,理应受到法律制裁。读罢这则新闻,我们也可以想想,仅凭一个人的一句话就判定他的所有属性,是不是有点武断呢?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