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南京D5线公交司机葛礼正,行车途中看到老人跌倒后,立即停车扶起老人并联系其家人,葛礼正的行为得到很多市民的赞扬,但他事后坦言,扶还是不扶当时也纠结过。同一天,南京公交83路司机徐连林也遇到类似的事,但扶起老人后的遭遇却大相径庭,老人坐到公交车前不肯起来了。幸得多位好心乘客陪着他去派出所证清白(6月15日《扬子晚报》)。
路遇危难,出手相助,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不知从何时起,面对跌倒的老人,扶还是不扶,竟然成为一个困扰全社会的大难题,其中的关键是讹人事件频频发生,误伤了不少出手相助者。
要想不让好人被冤枉,除了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唤醒丢失的良知外,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证据来复原事实,让肇事者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让被诬者得到清白。但这也正是最为困难的地方,有些时候、有些地方,事情一旦过去,就再也难以还原。即使是在监控日益普及的今天,仍有多数地方是监控的死角。这个时候,目击证人提供的证言,就成为最有力的证据。
但并不是所有的目击证人都愿意作证,有的是存有怕被报复的顾虑,有的是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更多的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虽然,作证是一种法定的义务,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强迫他人作证,能够作证更多的是出于人的良知和道德。正因此,除了通过完善制度来让作证的公民消除后顾之忧外,更应该大力弘扬敢于作证的正能量,把敢于作证当作一种见义勇为的行为。如果人人都能够秉持公正和正义,嫉恶如仇,该出手时就出手,该作证时就作证,那么善良就不会受伤,见义勇为必将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