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城市高考增加“品德加分”引起舆论关注。北京市调整加分政策的思路是“减少项目、缩小范围、降低分数、透明公开”。今年开始增加“品德加分”: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应届毕业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区、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考生列入此项),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录取。(5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在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各地出台高考“品德加分”的初衷无疑是好的。然而,人们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品德加分”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谁来认定“品德加分”?在缺乏科学专业的认定程序和完备体系的情况下,会不会引起新一轮的加分腐败?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教育学生品学兼修理应是教育的本意和初衷。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德,即便是知识再渊博,也难走得远,更难成大器。这方面的反面教材实在太多,复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杀死自己的同窗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高考毕竟不是海选道德模范。一直以来,高考所设置的考试科目,都是学生智力的比拼。虽然也测试体能,但并没有出现因为体能测试部过关而限制高考的现象。高考中出现“品德加分”,让学生的智力比拼附着了功利的人为因素。很难预料,为了获得“品德加分”,家长会不会不择手段甚至滥用公权?高考会不会演变成新一轮的拼爹?更为可怕的是,“赖宁式悲剧”会不会重演?
德育之于学生,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当下的道德滑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如,官员的选拔上,也要求德才兼备。然而,事实上对官员的道德考量,很难做到精准定性,带病提拔者比比皆是;在科研领域,学术不端也屡有发生;商业领域的诚信缺失更是尽人皆知。道德失范无孔不入,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高考品德加分的指挥棒,难以承受道德建设之重。扭转道德滑坡现象需要全社会为之共同努力。党员干部要做表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要负起责任。最主要的,还是要尽快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奖惩机制。最近,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悄然提速,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领域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实现了社会信用的全面覆盖,并将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预期,随着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将初具雏形,这将助推诚实守信光荣、言而无信可耻的社会风尚的形成。
高考是现阶段平民子弟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现实的状况是,高考加分太多太滥,本来纯粹的高考变成了一袭“爬满虱子的旗袍”,这显然有违教育公平。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对高考进行必要改革的同时,抖落那些爬在高考“旗袍”上的“虱子”,使之更加科学、更为公平。愚以为,在当下缺乏科学的认定标准和完备体系的背景下,高考德育加分应当缓行。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