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违法占地2000亩,坐看国土部如何处理

2014年05月23日 09:47   来源:中国江西网   黄国胜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调查发现,内蒙古大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中矿业)主力矿井———书记沟铁矿“以租代征”违法占地2000多亩,至今与当地村民纠纷不断。大中矿业对此未作披露,涉嫌虚假陈述。有投行人士分析认为,上述原因致使大中矿业IPO存在法律硬伤,必将影响大中矿业在A股上市的进程。(5月20日经济参考报)

  违法占地2000多亩,却还雄心勃勃想在A股上市,若不是记者暗访给以曝光,恐怕说不定就让其顺利地变成了上市公司,不过,这样的公司若上市,是股市之福还是祸呢?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违规了,一般都会选择低调处理,而大中矿业准备上市了,却没处理好违规用地问题,甚至连当地群众都没有安抚好,据报道:村民反映,大中矿业以远低于国家规定的补偿价格从当地农民手中租赁耕地,现在农民生活困难,这个项目使得大中矿业在当地的口碑差到了极点。群众的这点小钱大中矿业都舍不得多给,如此看来,大中矿业想上市的目的让人怀疑,他们是想将企业做大做强,还是想上市圈钱呢?

  当然,大中矿业定有地方政府部门为它们保驾护航,若不然,大中矿业坚持不了这样长时间,就从“以租代征”这个违法手段来看,政府就是后面看不见的手。

  “以租代征”是这几年土地违法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它的实质就是农村集体土地规避农用地转用审批,逃避土地计划调控,规避土地收益税费政策的调控,直接进入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行为。“以租代征”行为不仅是严重违反土地法律法规的行为,也是违背土地管理、违背国家长远利益的一种行为。我国对耕地保护政策是非常严格的,政策不允许企业擅自到农村租赁耕地搞工业建设项目,早在2005年8月30日,国土资源部就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从严从紧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坚决制止“以租代征”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以租代征”违法占地2000多亩,绝不是个小数字,你说大中矿业保密工作做得好吧,人家却是公开施工,而且从2007年至今,几年下来了,天天生产,再说,国土部门从2008年开始花大价钱使用遥感卫星监控土地违法,难道也没有发现大中矿业违法用地情况?还是看到了,背后另有隐情?若不然,何以各级监管部门就能视而不见?

  让人奇怪的是,2007年9月17日,国土资源部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最近国土资源部决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执法百日行动,行动的重点是集中查处“以租代征”、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扩大工业规模,未批先用等违法违规行为。而就在此时,大中矿业却在顶风违规“以租代征”,又何以国土资源部的百日行动就能将大中矿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轻轻放过呢?事实上,经过查询,国土资源部每年都搞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几年来,大中矿业竟然安然无事,这就更奇怪了。

  按照上述领导的介绍,从2008年开始,在乡村基层建立土地协管员、土地执法监管信息员,强化基层一线的土地监管作用。并与监察部门司法部门配合,建立违法违规土地案件的移交移送机制,提高土地执法效果,增强土地执法的威慑能力。这一切对于大中矿业的违法行为,又是一句空话。

  大中矿业违规用地没有被曝光,各级国土部门都还可以用我们没查到、我们没看到、我们没接到举报来搪塞,而现在媒体公开曝光了,我们就坐看国土部门,是如何让大中矿业这块“法外之地”进入国土部门大力整顿的射程之内的。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公车统一着装是个好开端    2014年04月21日
  • ·抄底加拿大矿业正当时?    2015年08月11日
  • ·泡沫过后的矿业投资启示    2013年02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