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冰鲜鸡上市未满一周,但市民接受度仍需时间。有市场档主采取降价、换包装等多种促销手段,却不如“自宰光鸡”那般热卖。这让当初以为冰鲜鸡能顺理成章取代活鸡的想法,再次遭遇现实的尴尬。消费者未能顺利“转型”,倒是销售者率先“变通”,政府是该施展铁手腕还是给予教育过渡期呢?
按政策规定,在试点区域,档主必须售卖冰鲜鸡而非活鸡、光鸡,但在荔湾区有的市场鸡档刚开膛破肚的光鸡又重新摆上台面,冰鲜鸡多数都被放在冷柜中,很多街坊都在购买切好的光鸡。档主告诉记者,都是在别处宰杀的,一早拿过来售卖。可以想象,如果这种做法一旦蔓延开来,很容易就会成为一种风气,甚至沉淀成强硬的顽症,让管理者又多了桩“加强监管”的例行工作。
冰鲜鸡的利弊,坊间已讨论多日,赞许者认为其确实能提高卫生水平与环境质量,进而阻挡禽流感的传播;悲观者则想象今后广东各大城市的活禽一旦消失,将是民俗和美食的一大损失。但现实往往不会是极端的,而是在中间道路里潜行,冰冻之下有冰鲜,冰鲜之下还有光鸡。看看私宰肉、灌水肉无论遭遇多少打压,却从未在市场消失,“私宰光鸡”不过是这种民间习惯相对弱势于法治的又一次演化罢了。
现实中,广州冰鲜鸡政策还没有全城铁板一块,活禽、光鸡自由流动实在太容易。想象一下,真有人在白云区市场宰鸡送到越秀区鸡档,也用不了半个小时,却能带动鸡档生意复活,这怎能不让遵纪者妒忌和模仿。再加上我们的市场基本处于放羊式管理,又不可能有警察和安检,想让光鸡流进来毫无困难。更关键的是:市民接受。何况即使检举也不会拿到赏金,市场管理方也未必会行动,更别说惊动工商部门了。
在民间对活禽依然有很大依赖惯性的时候,冰鲜鸡确实成了官民博弈、政企博弈的一个样本。政府逆水行舟,企业担心亏钱,公众夹缝选择,这种格局确实不是单纯靠铁手腕能破解的。如果政府认为冰鲜鸡是大势所趋,必须替老百姓做出这个抉择。那么只能强化监管巡查和奖惩措施,保证“胜利果实”,等待疫病关头再推一把。如果政府觉得怀柔和谐更重要,那么只能继续靠财政输血补贴,让老百姓损失新鲜后获得价格实惠和品质提升。这就类似当初政府花钱搞穿衣戴帽工程那样,公众骂完之后发现旧楼确实升值了,也就不骂了。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