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记住二战中的中国贡献

2014年05月13日 07:45   来源:人民日报   尤里·塔夫罗夫斯基

  没有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不会来得这么早。大力传扬中国对二战的贡献,既可还原战争真相,也有助于驳斥日本对二战侵略史的抵赖  

  5月9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规模宏大的胜利日阅兵。众所周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伤亡2700万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对照的是,中国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和巨大伤亡,外界知之甚少,连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的学生也不例外。

  作为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我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为学生讲授和宣传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核心内容和观点是:与有的国家只抵抗了几个月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军队英勇抗战达14年之久,牵制和消灭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消耗和拖垮了日本的经济,使其无更多力量入侵澳大利亚、印度等地,也无力进攻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效地避免了苏军两线作战。没有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其他国家将会付出更大代价,胜利也不会来得这么早。

  参加二战的其他同盟国,一直都在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贡献和牺牲,甚至连二战的肇始也标识得各具特色。有些西欧国家认为二战始于1939年9月1日。俄罗斯认为是1941年6月22日。美国认为是1941年12月7日。对中国来说,二战始于何时?战争持续了8年还是14年?目前国际学术界还有争论。很多人对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伤亡3500万军民的史实了解也不多。

  历史可能被人们遗忘。不能指望外国公民都是历史学家。中国自身要积极宣传,其他国家也应该更关注中国在战胜日本军国主义方面所作的贡献。有效的宣传,既可还原战争真相,也有助于驳斥日本对二战侵略史的抵赖。充分认识中国在二战中的巨大贡献,有利于正确理解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作用,也更能清醒地认识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衷心希望,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能看到中国军人在莫斯科红场上震撼出场。

  (作者为俄罗斯知名政论家、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本报驻俄罗斯记者陈效卫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