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将至,劳动话题没空“旅游”。前不久,一则新闻令人心悸:一个月加班时间190个小时,中餐和晚饭时间平均不超过15分钟。在连续一年的持续高强度加班后,33岁的冲模设计工程师刘先军猝死在东莞市长安镇的一个出租屋内。事实上,超时加班在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存在普遍性,一些企业甚至以“加班文化”为企业文化,要求员工“爱岗敬业”。
劳动,向来有文化滋润。“劳动(者)最光荣”“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实现自我”……劳动被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激励着一代代劳动者。确实,有健康文化、朴素文化滋润的劳动“不太累”,可以产生劳动动力与激情,能够让人在劳动中得到精神呵护。然而,异化的劳动文化或企业文化,则是对劳动的歪曲,也是违规给劳动注入“兴奋剂”。
五一国际劳动节,一个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特殊节日。而职场“过劳”就是“劳动劫”。因为休息权得不到保障,所以才会形成“过劳”,长期过劳,就会透支生命,身心处于亚健康,甚至“过劳死”。权益失去屏障,我们都可能成为“炮灰”。这其中,不健康的企业文化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劳动节,对劳动的“文化怀旧”。劳动的基本价值内涵永远不会变,健康的、朴素的劳动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但绝对不能“跑偏”。怀旧,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为此,我们要反思劳动的尊严,反思劳动的价值,反思劳动的保护。“过劳”其实是剥夺了劳动的尊严,也让劳动价值浸泡在汗水里,甚至是血水里。劳动创造财富,但财富不能“绑架”劳动;我们最需要有尊严的劳动、有保护的劳动。
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社会背景与社会环境。“超负载”的劳动文化之所以有市场,或者说,劳动者“愿意配合”,关键还在于社会现实的逼迫。有观点认为,过劳问题,最根本的,还是社会制度设计不健全所致。目前,大多数人身上压着教育、医疗和住房三座新大山,山山都逼着人“拼命”挣钱。再加上就业难,养老缺乏保障等,危机感、不安全感多重袭来,过劳和疲倦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根治过劳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呼吁和期待房改、教改、医改及一系列社会制度的全面推进。
劳动创造文明,劳动孕育文化。在这个劳动节里,我们不妨从“文化怀旧”起步,来回顾劳动文化的成长历程,分析其社会成因与制度土壤,从不断完善制度层面入手,进而,让先进又健康、可持续的文化眷顾劳动者,让劳动更具价值与生命,让劳动者更有尊严与保障。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