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节日,也有很多人在这一天或许看到报道后,反躬自问:自己有多久没读书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1日公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均较2012年有所上升(4月22日《人民日报》)。生硬的数据有时候并不能发映出问题的本质,我们还须返躬自身,看看周围的环境与人群。笔者身边有很多朋友是媒体工作者,即使是他们也只是翻翻报纸看看杂志,很少有人平心静气地去阅读一本书,或者保有读书的习惯,遑论其他?
而在人均读书量不高的背后,却是图书出版量位居世界第一。两相比较,也许有人就纳闷,如何是这种局面:没人读书,却书源不断?“现如今,国民阅读不仅数量少,质量也很低。大量出现的‘垃圾书’正是这一现象的脚注。”文学评论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针对此问题评价。
虽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还是缺少优秀的作家和作品。看看每年的作家富豪榜,有几位是严肃性作家?大部分还是以青春人群为读者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又是什么呢?大部分还是一次性读物,让“骚年”打发寂寞的时间而已。
我们在感叹国人读书少,近邻日韩却拥有很高的人均阅读量,有没有想一想为什么呢?难道仅仅归罪于物质化的潮流中,人们迷失了自己,只会盯住社交工具,拼命地戳手机?没有深刻思想,没有反映日常生活,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成年人怎能提起兴趣看这些东拉西扯的“胡诌”呢?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所谓大大小小的作家或文字工作者们,有多少人的作品让世人能够触摸到“当代史”的脉搏呢?与其年年感叹我们的读书量与国外的差距,不如好好想一想,如何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让他们的作品能够出版,进入公众的视野。别总是那么一拨人,占据要津摇旗呐喊;也别总是教辅书占据青少年的时间,让他们心灵越发枯寂,长大后丧失了阅读的能力……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