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更好发挥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既是对世界的积极贡献,也是中国对外交往新的蓝海
习近平主席日前的欧洲之行颇受世界关注。其中,中法两国元首共同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特别提到——“法方希望从未举办过此类峰会的中国尽快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法国的公开支持,使中国距离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更近了一步。
二十国集团承载着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的重要职能,对包括西方七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虽然中国不乏举办大型国际活动、国际会议的经验,但是主办这种涉及“全球顶层设计”的论坛仍是全新领域。峰会主办国的角色类似“主席国”,要在一年之中承办一次首脑峰会、两次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以及数十场非官方二轨会议,总计上百场正式和非正式活动。对“主席国”而言,这无异于是国际事务参与能力和大国责任承担能力的一次高层次检验。
机会只给予有准备的人。中国有必要未雨绸缪,学习借鉴各国经验,推动系统研究,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主席国这个“如果”做好准备。
一是进一步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二十国集团属于一种多边外交机制,构成“边”的不仅是国家,还有众多国际组织,峰会上利益协调难度很大。此外,多次二轨会议、学术会议等外围活动,是国际博弈的实质性场所,各方主张、政策目标、资金安排等都在此抛出和协调。“主席国”增减议程是国际惯例,需要巧妙地把多边主张统合到一个议程框架中,并作为主导力量推进各项决议的实施。因此,需要统筹研究中国在二十国集团的基本立场和策略。
二是要增强全球治理的议程设置能力。周小川行长曾提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认为国际储备货币要避免主权货币的内在缺陷才可能保证全球金融稳定。二十国集团中现有的国际金融治理改革思路只涉及监管方式层面,要建设稳定、抗风险的国际货币体系,靠治标不治本的修补不行,中国不妨研究起来,以适当方式提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议程。又如,能否倡导“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使之成为二十国集团的核心价值,限制金融过度虚拟化?提出有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大主张,对“主席国”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是要加强国际影响力途径建设。一个合格的“主席国”,需要大批熟悉当代全球治理体系的人才,并拓展国际话语渠道。未雨绸缪,就要增加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工作人员的数量,鼓励中国公民到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以及跨国公司、金融机构、智库等全球经济重要机构工作、交流、访问;就要创办国际组织、举办国际会议,与重要国际机构合作发布研究报告、创建人员交流项目。还要鼓励中外一流智库之间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形成并维护好联通二十国集团成员的公共外交网络,扩大中国话语的对话面。
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当今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合作共赢旗帜的中国,如果能更好发挥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既是对世界的积极贡献,也是中国对外交往新的蓝海。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