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药王孙思邈读明朝书,不免贻笑大方

2014年03月18日 07:40   来源:红网   王传合

  近日,有细心的市民发现,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孙思邈雕塑手上拿的那本书有点问题。孙思邈是唐朝人,那时候的书是卷轴的,还没有线装书。孙思邈手上捧着一本翻开的书,这本书看上去和现在32开的书本大小和形状差不多。(3月17日新华网)

  孙思邈是中国陕西耀县人,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医学家之一,被后世尊奉为"药王"。将这位让很多国人奉之为“医神”的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的雕塑像建立在家乡的土地上,是一件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事情,本无可厚非。

  然而,倘若让孙思邈穿越时空,身为唐朝人,手里捧着的却是明朝中期才有的线装书,就显得有点不太着边际了。这样以来,不仅失去了雕塑的艺术价值,更让人感觉不到对古人应有的尊崇和纪念意义。即使是孙思邈本人,假若得悉自己被后人进行了移植,手捧着换了朝代的书本,也会心生不快。

  记得侯宝林先生曾说过一个经典的相声段子《关公战秦琼》,说的是三国时代的蜀国大奖关羽和隋末唐初的大将秦琼战犹酣,那穿越时空的关秦大战,加上候先生诙谐幽默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同样的道理,让唐朝人读着明朝以后的书,确实有失文化古城的风范和韵味。不仅如此,这种让古人穿越时空的现象,折射出的不单单是对雕塑艺术的不严谨、不认真,也是对后人的不负责任。试想,假如学童们看到孙思邈手捧线装书,很可能将错就错,满以为唐朝的书就是现在的样子,岂不误人子弟?

  应该说,在公共场所设立名人雕塑意义非凡,既能让公众了解历史人物,做到以史为鉴,起到激励和鞭策后人的作用;又能形成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起到点缀城市形象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现代城市的管理者而言,在设计和建设雕塑艺术时,尤其是建立在公共场所,以名人为题材的雕塑,更应该慎之又慎,严谨认真。倘若走样变形,不仅让人贻笑大方,也失去了城市雕塑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