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昆明一城管科长吃霸王宵夜”,昆明官方回应称,调查组走访调查所涉12家夜市摊摊主,发现涉事科长确实存酒后失态情形,但并无摊主指证其有吃饭不付钱的情况以及常年多次吃饭不付钱的问题。区委区政府称,望媒体客观公正,办事处也会加强作风建设。(3月17日中国新闻网)
城管科长是不是“吃霸王餐”,尽管有图有真相,网络上广泛流传的视频更是足以坐实了肯定的判断。当然,尽管如此,一份有权威且公正、公开的政府调查依然是值得期待的。在这份政府出具的调查结果中,虽然承认了“科长的酒后失态情形”,但对于舆论最为关注的“吃霸王餐”却予以了生硬的否决,生硬得让人无法“质疑”,因为“并无摊主制证”,既然摊主们都没说有这回事了,谁还有意见呢?
拿出一份这样的调查结果,无疑是有说服力的。我们姑且相信政府提供的“无摊主指证”说法是权威且真实的,那么,摊主们此前曝光视频中大相径庭的说法,又从何而来呢?是真的没有此事,还是摊主们做了沉默的大多数呢?如果中间存在问题,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从此前曝光的视频来看,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科长”吃了霸王餐,但是从其飞扬跋扈的手舞足蹈来看,平日里的有恃无恐并非是没有根据的,一个很自然的嫌疑就是:摊主们在调查组面前,做了“沉默的大多数”。
摊主们在媒体镜头面前和在调查组面前,说法迥异,并非就能说明摊主们没有主心骨,缺乏独立性。这恰恰说明了摊主们孱弱的话语生态:面对媒体,他们满肚苦水,希望得到正义的声援,但是面对政府调查组,却缺乏应有的信任,甚至产生某种天然的惧怕,在惧怕的驱使下,宁愿咽下苦水,也不愿说出实情。而这种做法,可能只是基于经济理性的考量,在不对等的权力与权利博弈之间,他们选择隐忍甚至退让或许是最好的路径。在美国学者斯科特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中,也能找到因循的生存逻辑,在底层者看来,面对强势权力,所遵循的抗争伦理,只是希望能够维持生存底线。这种经济理性虽然透泛着“逆来顺受”的不动声色,但却是某种潜在抗议的表达。
遗憾的是,这种潜在抗议的表达,不仅未能让当地政府意识到公信力的孱弱,意识到矛盾对等的严重,反而成为当地政府部门得出“漂亮”的调查结果的“有力证据”,却看不到背后所隐藏的虚妄和不安。
对正义到达的期盼,是底层者始终不曾放弃的梦想,当话语权孱弱不堪至不敢言说,那么权力所应表现的姿态中,应有谦抑和公正。比如调查的公开和公正。当然,公开和公正并非体现在调查组的组建上,而是应该建立在调查组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上。如果调查组来自事发的街道,在避嫌上都做不到,谈何公正、公开呢?最可取的调查方式,应该是引入有民众参与的第三方调查组,如此才能确保可能的公正和公开,如此才有公信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