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金色大厅演出,我确实开了一个坏头!”昨天上午,在“两会”政协文艺组分组讨论时,宋祖英针对现在国内扎堆在奥地利金色大厅演出的现象,开展“自我批评”。宋祖英说,去奥地利金色大厅也是她个人的一个音乐梦想。2003年时,她去奥地利金色大厅做个人演唱会,但她没有想到的是,随后国内就有很多各种乐团纷纷涌到金色大厅去演出。(3月10日《新京报》)
曾有一首民谣说,丢失一颗钉子最终导致了一个的帝国灭亡,但不能因此就说钉子是毁灭国家的“始作俑者”。放到这儿来也一样,宋祖英到金色大厅演出只为圆自己的梦,何错之有?03年的那场个人演出,驻奥大使馆人员观看,国内媒体给予很高的赞扬,在当时来说是件让文化扬眉吐气的事。至于由此带来的蝴蝶效应——各路人马蜂拥而至金色大厅开场,实在与宋祖英没有太大关系。与其指责宋祖英,不如探究我们社会到底培养出了什么心态。
如今,“拜金主义”之盛、道德体系崩坏之势超乎想象,崇尚名利、崇尚金钱的价值观大行其道。在此大环境之下,国人有凭借出外“镀金”回国后名利双收的想法,维也纳金色大厅也需要靠出租场馆来维持财政平衡,有需求有市场,出现蝴蝶效应并不奇怪。2013年《人民日报》称1月至8月中旬,国内各类团组在金色大厅共租用场地27场,至少有133个院校和团体参加了在这里举办的各类音乐会和演出。派送赠票,已经到了让当地华侨不厌其烦的地步。
派票,说明这些演出是比较低水准的。金色大厅分音乐季演出和租场演出,国内的人过去大多都是租场演出,在维也纳不会引起什么反响,因此才需要派票。金色大厅的音乐品质是有严格区分的,门票是判断演出水准的重要指标。而其音乐季来的都是世界一流音乐家,每年从9月到次年6月,质量是相当有保证的。
宋祖英个演后,专业乐团、歌手、业余合唱团,再到农民工和企业家都纷纷踏至,更加深了国人对金色大厅的误解,喻其为“金钱大厅”、中国人的“K歌房”。这其实也跟媒体的极端报道脱不了干系。一是国内媒体鲜少报道金色大厅有品质的音乐演出,二是过多拔高国人的演出成就,乃“拟态环境”,例如2011年《江淮晨报》称合肥一中的“毓秀合唱团”“将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递给世界”,《南国都市报》报道赞海南省老年人合唱团“椰风海韵”“用美丽的歌声展示了海南的艺术实力”。事实上,他们都是业余团体。到金色大厅演出的人回国后,常常能够得到当地媒体的肯定和支持。媒体这种“环境再构成作业”的特性往往会给读者带来强大暗示功能。
这个至今还保存着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大师的手稿,堪称音乐博物馆的金色大厅被贴上“庸俗”、“给钱就能演”的标签,遭到国人诸多误解和嫌弃,想来多少也是有些委屈的。人们只看到国人在金色大厅中扮演的角色,没有真正了解其音乐底蕴。我只能说金色大厅在国人中的蝴蝶效应实际上是由社会价值观偏差结成的果。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