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测试与爱心消费只有一步之遥

2014年03月05日 07:59   来源:羊城晚报   堂吉伟德

  日前,由河北省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都市文明有礼·凤凰与善同行”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走上街头,以一个刻意的“摔倒”,抓拍石家庄市民面对此突发情况的反应。多台摄像机、相机将在隐蔽的位置进行抓拍。每次抓拍到第一个帮助别人的人,主办方就会现场送出一辆汽车大奖。((3月3日《燕赵都市报》)

  如果我是第一个冲上前去扶的人,并且因此得到了大奖,这样的结果对我来说,可能不是一种意外惊喜,反倒有一种被欺骗和被消费的感觉。且不说奖励汽车本身缺乏正当性与合理性,其对于正能量的传递恐怕也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毕竟现实生活不是在演戏。没有人愿意把所面临的场景当成测试,也不会想到有汽车之类的大奖在等着自己,他们在出手相扶的那一刻起,首先想到的或许是自己会不会被讹诈,有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自身的清白。

  退一步讲,即便以对社会风气和个体反应的试验为目的,这样的测试也应当是基于专业的需要,而不是所谓的“开展公益活动”。专业的测试具有更多的正当性,也容易被测试者所接受,而打着公益之名的这类测试,却有表演与作秀的成分在里面,再加上其大张旗鼓的宣传,无法将“美好的善意”掩盖起来,使得被测试者感到场面缺乏严肃性,而自己的爱心被人为地消费了。当下一次其面临着同样的场景时,他反倒不能确定是真是假。

  活动组织者可能以为,通过测试并给予奖励,向外面传递的都是积极的信号。然而,他们忽略了当事人真正的情感诉求,甚至缺乏必要的人格尊重与隐私保护。虽然测试是“善意的谎言”,但毕竟用谎言去测试道德,同样存在着加剧社会不信任的风险。更关键的在于,“扶与不扶”不仅是个道德问题,有时还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如果“见摔就扶”,碰上特殊情况,有时也会“好心办了坏事”。

  其实,激活社会爱心,保护社会道德,关键要培育良好的土壤,让“好人得到好报”,而不是“英雄流血又流泪”。在“雪中送炭”上若没有作为,那么“锦上添花”的爱心测试无疑缘木求鱼。在真摔之下的道德风险无以化解的情况下,道德构建不需要“假摔”式的矫情。

  爱心测试与爱心消费只有一步之遥。对道德和爱心还应坚持底线原则,按照客观规律与现实需求来办事,否则就只会弄巧成拙,让正能量的初衷变成了负能量的行为,如此得不偿失恐怕才是最大的道德悲剧。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