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作为“高大上”的科学探索活动,登月对普通市民不一定有太多切身影响,但玉兔微博的活跃,却将这一探索创举变成了一场颇为热闹的互动科普课。
“Hi,有人在吗?”昨日上午,一句普通的问候却在微博上引起了网友极大关注,截至昨晚8时许,这条微博被点赞超过6万次,转发超过9万次——因为这是“@月球车玉兔”在时隔19天后首次发声。从登月之前,玉兔号月球车的官方微博就已然成为“微博红人”。
官方微博早已不算新鲜事,但像“月球车玉兔”这样卖得了萌、撒得了娇,在幽你一默的同时又介绍了科学知识的官方微博,却并不多见。本来作为“高大上”的科学探索活动,登月对普通市民不一定有太多切身影响,但玉兔微博的活跃,却将这一探索创举变成了一场颇为热闹的互动科普课,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玉兔微博卖萌的看家本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传播话语的改变。比如微博将月球车拟人化,以“我”为主角增强了网友的亲切感,还将嫦娥三号称为“三姐”,将地面控制人员称为“师父”,有血有肉的形象跃然“网”上,通过频繁运用网络流行词与网民互动,自然而然加深了情感联系。因此在月球车出现故障之后,“啊……我坏掉了”的微博下,网友们为其加油打气的评论不计其数。可以说,正是话语方式的改变,让玉兔能与网民们打成一片。
其二,玉兔当然也不是只会卖萌,科普工作完成得也很出色。通过“登月日记”等形式,玉兔微博介绍了航天器发展历史、地相与月相以及月球表面生态等知识,网友们看得津津有味。若只是像课本一样干巴巴、冷冰冰地照本宣科,还会引来动辄过万的转发和评论吗?
在玉兔红透网络的同时,我们还要思考:玉兔的成功能否复制?去年,“神十”航天员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太空课”颇受好评,航天员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展示了失重环境下一些物理现象,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但这样生动活泼的科普形式,在我国还是稀缺品。如今许多科普展更类似于政府部门的工作总结,规模小、设备旧、互动差。而在传播语态上,也有“老态龙钟”之感,面对主要是青少年受众时,自然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当下,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不少热点新闻事件,背后都与科学知识密切相关,譬如“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病肆虐、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核辐射与“抢盐”闹剧、转基因农作物等,做好市民的科普工作至关重要。但遗憾的是,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有3.27%,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科技创新是国力竞争的重要指标,普及已经落后20年,要在创新上冒尖,何其难也。
要加强民众科学素养,科普是根基,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国家应持续加大对于科普的投入,在科技馆等硬件设施建设上,不仅关注数量,更要考核质量。另一方面,在科普方式上则应向玉兔取经,用市民能理解、感兴趣的方式传递科学知识。此外,科普人才的培养、科普课程的设置,都应形成体系化运作。
仰望星空,那远在千里之外的航天器都能用如此接地气的方式隔空卖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要做好科普,更只有放低身段、脚踏实地,接了地气才能聚起人气。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