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邵逸夫在行走了107年人生旅程之后,突然永远止住了脚步。
邵逸夫是何许人?对不关心电影的人,可以不知道他的生平为人,但对许许多多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是在邵逸夫捐建的学校里上过学,就是在邵逸夫图书馆里看过书,对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
邵逸夫的名字也许没有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张曼玉、刘嘉玲等明星那么响亮,但如果没有邵逸夫,也就没有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和香港无线广播电视有限公司;没有邵氏电影和电视,这些明星也可能与我们一样默默无闻。
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创办邵氏兄弟电影公司;1967年,他又创办了香港无线广播电视有限公司,至1987年5月宣布停止生产电影,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许多年长者,都是看着邵氏影视长大的。
香港无线开设艺人培训班、主办选美盛事,捧红了无数巨星。“四大天王”、“五虎将”、“香港小姐”等等,都来自香港无线。
年纪稍大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在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在内地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观看盛况。那时的电视机还很少,一台电视机前,经常聚集多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观众。如果计算收视率,需要用乘法。而这两部电视剧,都是由邵氏旗下的香港无线制作的。
邵逸夫缔造了香港影视的黄金时代。毫无疑问,在香港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邵逸夫都是一个历史性人物。
但邵逸夫的贡献绝不仅仅在影视娱乐业,他历年捐助社会公益超过100多亿港元。截至2012年,他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超过6000个。他不像一些慈善人士那样随便撒钱,而是把善款投向最需要也最有未来的医疗、教育和科技上。现在全国许多院校都有“逸夫楼”、“邵逸夫图书馆”。他晚年还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资助奖励科学研究和科技贡献者。汶川和雅安地震,他都捐出1亿港元……
西方有句名言说:“在我死后,我宁愿有人问为什么没有为我立碑,而不是问为什么为我立碑。”邵逸夫没有给人以发问的机会,因为他在生前已经为自己立下了许许多多的“碑”——“邵逸夫”这个铿锵大名,部分镌刻在影视胶片里,部分镌刻在教育建筑上,部分镌刻在慈善事业中。这些刻有邵逸夫名字的建筑或牌匾,不像一些商人或官人那样,需要担心哪一天被人拆掉或铲除。
塞内加在《论生命之短促》中说:“生命如同故事,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长,而是它有多好。”据说邵逸夫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这么看来,他是一个既长又好的人生故事。
通常,一个人的失败写在判词里,一个人的成功写在悼词上。但“故去使人的一切变得令人尊重,一个人的名字在葬礼之后便会从人们口中庄严地说出”。这就是说,充满溢美语言的悼词有时是对死者的最后化妆,有的连化妆品都大同小异。但像邵逸夫这样的真正善者,他是原生之美,无需悼词的化妆。
让邵逸夫在人间驻留107年,这已经是上帝对人间的关照。现在上帝把他召去,我们也应表示理解,因为上天也需要娱乐和慈善。
邵逸夫走了,作为人间特使,他被派往上天,将让诸神见识世人的美好。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