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学教师眼中的“钱学森之问”

2014年01月08日 08:26   来源:红网   马长军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做主题为《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的演讲时指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1月6日《光明日报》)

  提到“钱学森之问”,提到人才培养,我就联想到国内某些高校的“一流大学”梦,公众也浮想联翩、满怀期待。而且有几所国内大学似乎在奋起直追,企图马上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这大概也可以表明中国对拥有一流大学的渴望何其强烈。这些年中国大学雨后春笋般地办起来,招生规模突飞猛进,校建工程也热火朝天,估计这些方面早就能混个世界第一了,看上去中国大学蓬勃发展、势头不错。可是,拔苗助长并不能弥补中国大学跟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有志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各所中国大学是否能够迈过这道坎,进而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呢?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而且还没迈进过大学校门,我本来好像没资格、也没能力就“一流大学”乱插嘴,在培养人才方面说三道四的底气也不太足。但是,我想到“一流大学”的大学生或者未来可能的人才也都上过小学,我觉得我就有话可说了。

  对当前小学教育有点了解的人大概都很清楚,虽然素质教育推广十来年了,我们的小学教育事实上仍然由应试教育“主宰”。比如笔者所在的小学,前些天终于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开始搞教研活动,因为马上要进行期中考试,一群人临时决定教研主题为“如何上好复习课”,然后各位当场心急火燎地上网下载文章,作为自己的教研论文向学校提交。一切围绕着考试转,哪怕是应付,也首先想到“考试”,但又清楚自己平时那一套经验上不了台面。明明是把学生往分数死胡同里赶,根本就不考虑学生的素质发展,还口口声声说是为学生好,因为那样有利于考个好分数。“分数第一”早就在小学生的头脑里扎下根来,他们习惯了“标准答案”,思维固化而失去了想像力,这些小学生再过十几年可能都会考上大学。试想,以应试教育的基础培养出的大学生,如何烘托出“一流大学”的气氛?应试教育下的鸭蛋能孵出素质教育的天鹅吗?

  而这种局面还将持续下去,因为目前的很多中小学教师也都是从应试教育的泥潭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也都是领导信得过的,估计还可以继续为应试教育奉献十年、二十年。何况领导也大多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想必也认为既然应试教育可以培养出他们那样的“成功人士”,应试教育当然就值得发扬光大。再说了,“素质教育”基本等同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领导们自己享受不到以“成绩换政绩”的快乐,喜欢上“高速”的领导哪有这份耐心看小孩子修炼素质?

  我曾经读到一篇文章,是一个大学教授写的,他也说,不敢拿自己的孩子当素质教育的试验品,不敢不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这让我对中国的大学以及人才培养的雄心壮志愈发感到失望,连大学教授都把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当作孩子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中国还有几个敢以实际行动奋起抵制应试教育的人?叫我看,要是应试教育不能立即悬崖勒马,在中国造就“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仍然不过是阿Q的一场春梦而已,“钱学森之问”就依然无解。

  所以,对于中国的教育将如何打破应试教育的壁垒、走出怪圈,而不是让应试教育一直成为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掣肘,让钱老之问永远得不到解答,是所有教育管理者与教师们需要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此我充满期待,但也疑虑颇多。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