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服务更强调体育部门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体育发展转型的关键一环,体育部门的理念和手段转变是否能够跟上社会期待,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大众对体育工作的口碑
相对于全民健身这个大众比较熟悉的提法,“公共体育服务”的字眼和概念,近几年才渐渐出现。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国际大赛的金牌越拿越多,但人们对体育的满意程度并未同步增长,反而有下降之势。这种“跛脚巨人”的现象,究其原因,公共体育服务的缺失是重要因素。
近些日子,常听到体育部门这样的感慨:怎么拿金牌心里有数,怎么搞公共体育服务,却有点不得要领。确实,长期以来,体育部门围绕金牌转的工作程式已相对固化,面对公共体育服务这个高度社会化的题目,感觉既缺少抓手,又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同时,这也意味着对既有利益格局的突破,需要创新动力,还需要克服阻力。
与全民健身相比,公共体育服务更强调了体育部门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向大众提供基本体育服务,首先应当“问需于民”,大众参与运动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套、社团组织、风险防范等需求,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引导。当前,公共体育资源总量尚且不足,而大众运动需求已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作为体育发展转型的关键一环,体育部门的理念和手段转变是否能够跟上社会期待,未来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大众对体育工作的口碑。
比如,大型体育场馆是全国体量最大的体育资源,一些场馆利用率不高也一直为人们所诟病。2013年底,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从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运营模式、提高运营能力3个方面深化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力求改变部分场馆资源闲置浪费的现状,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和体育事业发展服务。这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反映体育改革的发力方向。首先,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不是体育部门一己之力可为,需要多部门协同;其二,盘活存量是体育部门当下应着力破解的难题,但未来的发展还要依靠更大力度的结构性改变。要解决老百姓健身场地不足的问题仅靠大型体育场馆远远不够,兴建简易方便的社区体育设施,让人们就近参与体育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的供需矛盾。
就在岁末年初,江苏省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计划》,计划在2014年初步建成市、区、街道、社区、居民小区全民健身设施五级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等目标,全力推进成为国内首个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江苏地处沿海发达地区,雄厚的财政基础是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底气,但相关的经验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尚难完全借鉴。公共体育服务应该有个示范,树立标杆,也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切忌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归根结底一句话,既然是提供服务,了解百姓需求,才能有的放矢。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