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与以往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有了明显区别。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变,却反映出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更加明确的定位,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进行探索。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此后,对于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党的认识不断深化。但是,“基础性作用”并没有明确在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两者究竟谁起主导作用,也可以理解为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虽然商品的价格基本上是由市场决定的,但是资源和要素的价格相当程度上还是由政府决定或者由政府直接控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还没有发挥基础性作用,更谈不上决定性作用。现在,对市场的定位从以往的“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凸显了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决心,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预见,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需要明确的是,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否定政府的作用,而是为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妥善解决以往政府存在的“越位”和“缺位”、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我们知道,虽然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是最高的,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调节宏观经济若干总量的平衡,同时在某些特殊领域(如公共物品领域)也不能起到自动调节供求平衡的作用。经济学把这种缺陷称为“市场失灵”。这就使得政府介入经济活动成为必要。一般来说,凡是市场管得了、管得好的,就要让市场管;凡是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就应当由政府管。当前,政府在减少微观经济干预的同时,必须加强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同时增强公共服务职能。这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后,事实上对政府履行宏观调控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宏观调控能否发挥稳定经济运行、防止大起大落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无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还是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制定与执行,都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按市场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从而既发挥好市场的作用、也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作者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