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热"的本质是官员思维同质化

2013年11月15日 10:37   来源:东方网   马涤明

  一则“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消息被炒得火热,这是否又会掀起了新一轮的“名人故里”之争?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谢辰生曾说过,挖掘名人资源不能走火入魔。还曾有学者将“名人故里之争”形象的称为“文化啃老”,认为文化本身是一种积累和传承,后人不应打着“文化”的旗号依附在古文化的皮毛上,汲取今天的经济利益。(11月14日中国新闻网)

  说打着“文化”的旗号依附在古文化的皮毛上,我认为这是对“名人故里之争”的一种美誉。打造的“故里”,有多少是有文化的?经济利益是实话。追求经济利益也没什么不对,问题是,一哄而上的“打造故里”,如果在“文化”概念层面形成的是无差别化竞争,徒有“文化”之形,而少有文化的内涵,“经济利益”也恐怕只是美好的一厢情愿。投资6000多万,热热闹闹开局的“孙大圣故里”终成烂尾,该县官员表示,“从点上来看,这个景区只有一个传说;从面上来看,娄烦周边没有出名的旅游景点,形不成旅游环境”。6000多万打了水漂之后,才醒悟出“只是一个传说”的道理?而事实上,但凡是人工“打造”的“故里”,除了钢筋混凝土堆砌与人工斧凿出来的“传说”,还能“打造”出多少有价值的内容?“文化”就更要免谈了吧,今人堆砌、斧凿的玩意,与“古文化”又能有多少相干?

  以“故里”、“传说”概念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多为噱头,“旅游”是内容,而目的则是经济效益。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或无可指责,可如果各地的发展思路高度趋同,你也“打造”,我也“打造”,大家一起跳“集体舞”,一个模式、一种动作地瞄准了“名人故里”,自己没有“名人”就和人家争,沾边就算,甚至传说中的人物,神仙,遗臭万年的坏人都成了“增长点”,首先是“故里”价值必然缩水打折——中国的“名人”太多了,五千年历史长河,帝王将相、志士仁人或才子佳人等可资以“文化”角度缅怀或雕琢的名人,数都数不过来,再算上“名坏人”,则更多;以现在流行的“文化观”,有“名”则灵,就有“打造价值”,且一人名下多个“故里”,各地再争一争,让人不敢想,若干年后,中国将出现多少“人造故里”?

  其次是太俗了,或者说,趋同的“打造思维”造出来的东西,不可能不俗。而越俗,便是离“文化”越远,甚至不沾边,实际上是,所为的“文化”,在“没文化”的逻辑指导下畸形发展,结果是热闹了一阵之后,留下无数个寂寞的“故里”。

  要么是“打造故里热”,要么是争相打造“世界第一”、“亚洲最高”;一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遍地是明星走穴忙;地方产品的“节日”更是无所不包,且不忘加上“文化”俩字……地方发展的思维与路径,为何高度趋同,大家的“点子”竟如出同一模子,而十分吝惜个性,该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