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光棍节”本来是网友调侃出来的节日,被阿里巴巴巧妙运用,2009年移植到网上购物,历经5年,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其支付宝成交额达350亿元,刷新去年191亿元的纪录。搭“光棍节”的顺风车,其他电商也有不菲的销售成绩。
曾经有一些年份,舆论为零售业的过度开放痛心疾首。当时,一家跨国连锁大卖场的开业,可以导致周围数公里之内的中小超市门可罗雀,即使在前两年,舆论和商务管理部门还在讨伐大卖场过高的进场费使中小生产者苦不堪言。而今一切似乎烟消云散,通过互联网和相关物流系统,形形色色的海量商品绕过大卖场,从小店甚至生产者那里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上。面对一天350亿元的销售额,该淌口水该发愁的,应该是大卖场了。
可以肯定的是,一种新的商业销售版图隐然成形。那些小生产者制造、满足小众需求、能够实现与顾客即时互动,以及符合网民上网习惯的商品,以后会更多地选择电商渠道。大卖场不会消失,但很可能不再包罗万象,那些日常的、需要当场体验质感的消费品,还会选择在大卖场销售,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应该会获得大卖场的重视。
就在电商和大卖场大致摆好各自阵势的时候,同受互联网冲击的传统媒体,也在苦苦探寻出路。
如果把新闻信息视为商品,则过去相当长时间的传统媒体,与大卖场何其相似啊!在上游,他们控制着新闻产品的原初生产者——记者和专栏作者,决定着哪些是适合登载的,哪些是不适合的或需要修改的;这种对上游的控制,与大卖场对供货商的控制基本一致。对下游,他们决定读者应该看什么、应该赞许或批评什么,这与大卖场也是一样的;你应该买什么,大卖场也通过商品的进货、包装、摆放等等,实现销售目的。
但是,互联网改变了这种单一的传输渠道,生产者与消费者正在握手会师。传统渠道,无论是媒体机构,还是大卖场,都备感焦虑。
生产者,无论自媒体还是小网店主,如今可谓风生水起。所不同者,是小网店主卖出一件商品,立刻产生一件商品的利润,而绝大多数的自媒体主人发布的信息,几乎还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一,自媒体产品的品质,是否为读者所必需?这是难倒绝大多数自媒体主人的问题,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自媒体在品质上是不稳定的,而且往往在连续性上也不稳定,很可能哪天就忽然消失。
其二,新闻产品的知识产权普遍地得不到保护,任意的转载没有任何法律上的风险;自媒体为了扩大读者基数,更是放弃了版权要求。免费阅读成了当下本土自媒体的基本特点。
第三,还有相当部分自媒体作者纯粹是为了满足写作和思考的乐趣,他们免费提供的服务,也冲击了这个“市场”。
因此,自媒体看似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媒体的渠道垄断,但绝大多数自媒体并没有在冲击之中获益。不过也不否认,它带来了一些边际性的溢出效应,比如,身份和职业的改变——有人由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转变为公共写作者,有人从一个饭店的前台成长为知名记者。
从读者角度来说,可以关注的自媒体是海量的,单个自媒体的局限,可以通过关注更多写作趣味相近的自媒体得到弥补。
网络小店的压力,可能使大卖场的定位更为清晰,与之相应,在自媒体压力下,传统媒体是否存在定位更清晰的趋势呢?
理论上应该如此,原来包罗万象的内容提供,在自媒体之下,很多已经迁移出去了,比如突发事件,早就转到网络媒体上去了;很多公共信息,也被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所取代,除非它所提供的信息疑问重重,值得记者继续调查追问;还有一些满足人们好奇心的休闲式信息,也有热心人士专门传播。
传统媒体需要做的,是自媒体无法完成的工作。第一是繁杂信息的细心整合,予以重新编撰和提炼;第二是耗费时间和精力较大的调查采访;第三是专家和学者研究成果的再加工,以及通俗化呈现。总之,传统媒体应该适当放弃时效性追求,拿出更有分量、更为独特、更有含金量的信息。
在此过程中,传统媒体尤须关注自己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那种主动送到网上供所有人免费使用的事情应尽量减少和避免,非法的转载必须得到追究,否则等同于自杀。
扩张的步伐停止了,提高品质的事务才刚刚开始,这恐怕就是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