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持有新闻专业的背景,自诩为“全媒体记者”、“意见领袖”,自以为可以在网络上为所欲为,本名周波的格祺伟在当地横行无忌、称霸一方,宣称“谁都要给我格祺伟面子,不然就搞一搞他”。他到处收集所谓负面信息,随意夸大事实、恶意炒作、制造事端、造谣惑众,以此相要挟,疯狂敲诈勒索、非法敛财,成为当地“谈之色变”、“称霸一方”的人物。许多党政机关干部、企业高管、社会知名人士以及普通群众都深受其害,一些干部群众甚至“谈格色变”。最近,格祺伟涉嫌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犯罪团伙案件被破获,格祺伟等5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批准逮捕。
这当然大快人心!可是,这么一个打着“舆论监督”幌子敲诈勒索的家伙,直到今天才落入法网,是不是有些迟了?据报道,从2011年开始,格祺伟就和其同伙非法从事“采访报道”活动,曾多次在数人在场的情况下毫不避讳地索取、收受敲诈的钱款,经常以掌握负面信息为由威胁、“绑架”少数党政部门负责人为其打招呼、批条子,谋求更大非法经济利益,甚至还试图插手党政机关人事调整、项目审批等。他猖狂到什么程度,说起来简直难以想象,据报道,他常何被敲诈对象“谈判”时,用手指沾水在桌上写下索要的金额数字,如“60000”“180000”,要是谈崩,便立马发负面帖文。可见,他和同伙的行径早就有违法犯罪之嫌。但是为什么被敲诈者一直忍气吞声,以致他越来越肆无忌惮?
其中肯定有原因,也留下深刻教训。按当地的衡阳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周学农的说法,格祺伟等人之所以连连得手,一是利用了当前网络管理中的漏洞,发布了不实信息也没人管;二是充分利用了人们息事宁人的心理,气焰越来越嚣张;三是利用了“两高”司法解释出台之前法律上的模糊地带。而一名受害者的话则道出了不少人的心态:“掏钱解决问题,一是因为网上负面舆情出来以后疲于应付,时间精力都耗不起,只能花钱消灾;二是广大网友没有渠道,也不会花精力对网络事件的真伪进行辨别,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一旦形成某种印象或观点就很难扭转。”
可见,在假冒记者的淫威下,在“舆论监督”的压力下,在“花钱消灾”的观念左右下,加上当事人也确实有些猫腻或把柄,于是对格祺伟之类的小混混、网络恶棍一再迁就忍让,不敢与之抗辩,不敢举报揭发,不敢诉之法律,而我们的主流媒体正当的揭丑打假功能也未能发挥,社会正义的法网也未及时支撑开来为公众的合法利益提供切实保障,以致在客观上纵容了一些不法分子的嚣张气势,养痈成患,助纣为虐,而其产生的恶劣影响,毒化了社会环境,污染了网络空间。
痛定思痛,在揭露、谴责、法办格祺伟之流的时候,同样需要多方面地反省,以提高我们在面对不法侵害时的免疫力、识别力、抵抗力,以及依法保护自己的觉悟和能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