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暴力游戏"与"痞子文化"

2013年09月30日 10:14   来源:东方网   奚旭初

  昨日,一女学生微博爆出多张多名女孩殴打同学、让同学下跪等照片,照片中多人均穿校服。除照片中所示的殴打,微博还透露向被打女孩的头发倒了可乐、牛奶。女生在微博中称,“今天很刺激”。(9月29日《南方都市报》)

  类似的场面,近年来屡有所见。这种被教育专家称为“准暴力游戏”的施暴事件频频出现,是一个危险的苗头。之所以称其为“准暴力游戏”,是因为它与暴力不完全一样,程度比较浅,而且施暴者与被施暴者并无什么深仇大恨,甚至不想把对方怎样,只是想通过折磨对方,控制对方、整蛊对方的过程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有的甚至还把过程拍下来,发到网上四处炫耀自己的“能耐”。

  在施虐事件中,被殴打的孩子自然是身心俱受伤害,这不堪回首的一幕可能会在他们心头留下终生难消的阴影。然而同样令人揪心的是那些寻衅打人的孩子——当他们伤害同学的时候,还得意洋洋,以此为“酷”,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又何尚不是受害者。他们将施暴下意识地当成了表演并自我欣赏,从弱者的痛苦中享受施暴所带来的快感。这样的“游戏”与吸毒一样,会使施暴者身不由己地沉溺其中,形成心理上的亢奋和依赖。随着时日迁延,施暴者就会无法自拔,在愈演愈烈的“游戏”中,“暴力”必然步步升级。

  世上事皆有缘由,“准暴力”变成“游戏”亦是如此。近年来,在我们周围游荡着一种“痞子文化”,网络中的暴力信息不断渗透,“用拳头说话”成了处理问题的一种潜规则,弱肉强食要比狠,善良反而成了窝囊废。青少年被暴力信息不断侵蚀,在“兽性”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思想会渐渐跟道德和法律脱节,在现实中会下意识地套用“兽性”来待人接物。“准暴力游戏”正是“兽性”侵蚀“人性”的必然反映。

  “准暴力游戏”在未成年人中频频发生,已是险象环生,然而我们的教育管理却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从学校、家庭到社会,都缺少有效的防范措施。当未成年人在“准暴力游戏”越陷越深,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毁掉自己又伤害社会的“定时炸弹”。这几年,大学校园凶杀案也时有所闻,频频挑战着大众的心理底线。舆论责问,为什么血腥气淹没了书卷气?事实上,一些大学生的“暴力崇拜”并不是进了大学才滋生的;其来龙去脉可以追溯到中小学阶段。如果我们不能使孩子“去暴力化”,将来的“埋单”是难以承受之重。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