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川:流动性亟待“调结构”

2013年09月18日 07:29   来源:经济日报   王信川

  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但从资金投向来看,流动性呈现结构性失衡,这不仅削弱了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还导致资金面呈现高度紧绷的状况,这一现象亟待改变

  近期的货币市场似乎有些反常:一方面,央行连续开展逆回购操作,不断释放流动性;另一方面,9月2日至6日,公开市场却实现3个月来的首次单周资金净回笼。随着中秋、国庆两节临近,银行体系资金需求大增,很可能还会造成流动性趋紧。

  那么,当前流动性究竟是多还是少?交易数据显示,9月5日银行间同业拆借隔夜利率为2.8%,7天、14天期利率分别为3.47%、3.73%。同6月下旬一度超过10%相比,资金价格已经大幅度回落,同5月初的利率水平大体相当。这表明,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趋于合理适度。

  从货币供应量看,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8.78万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为105.24万亿元,今年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0.96万亿元。同上半年经济增速相比,当前货币总量仍超过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也就是说,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

  从资金投向来看,流动性呈现结构性失衡。央行数据显示,6月末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幅为12.7%,比全部企业贷款增速高1.5个百分点,低于各项贷款增速1.5个百分点。而去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幅达16.6%,比全部企业贷款增速高3.3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个百分点。这说明,流入小微企业的资金规模有所缩减。

  但在房地产信贷方面,6月末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达13.56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比上季度末高1.7个百分点;上半年房地产新增贷款为1.3万亿元,同比多增7326亿元,增量占到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27.1%。房地产行业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使得资金趋之若鹜,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的资金“挤出”效应。

  近几年来,我国流动性出现过多次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总体来看,并不是总量的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这从迅猛发展的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可见一斑。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6月至今年6月,金融机构同业资产余额年均增长32.7%,比同期贷款余额年均增速快了17.6%;同业往来的负债余额年均增长24.4%,比同期存款余额年均增长快了10%。

  目前,同业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整合有效资源、增加收益的一个重要渠道。但也要看到,有些金融机构借助同业业务来转移表内的贷款,做大表内存款,以应对存贷比的考核要求,加剧了特定时点信贷市场的波动,导致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失衡和剧烈波动。

  流动性结构失衡,不仅削弱了金融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还导致资金面呈现高度紧绷的状况。5月下旬以来,受贷款增长较快、企业所得税集中清缴、端午节假期现金需求、外汇市场变化、补缴法定准备金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货币市场利率接连创下新高,一度超过10%。事实证明,由于商业银行“短借长贷”,导致资金严重错配,个别领域出现了短期流动性缺口。

  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流动性也需要“调结构”。当前,既要采取优化业务计划配置及深化资产负债管理、预算管理和资本管理等综合措施,推动存贷款业务整体协调发展,又要贯彻落实信贷调控要求,合理把握贷款总量及投放节奏,按计划平稳投放贷款,将贷款增速控制在适当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金融机构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谨慎控制信贷等资产扩张偏快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大力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王信川)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