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贴近地面的舞台更多彩

2013年09月16日 08:35   来源:光明日报   

  当下,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都在努力去奢求俭,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场面、大舞美、大制作、大明星、大操大办,在许多人习惯了这种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的奢华之后,要让躁动的心落地,让偏离的观念回归,不仅需要约束,还需要反思和借鉴。这个时候,在贵州,有一个一直贴着地面、与群众零距离的舞台,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多彩贵州”,是在贵州影响极大的一项主题文化活动,包括歌唱大赛、舞蹈大赛等多种形式。这个活动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9年。贵州4000多万人口中,现场直接观看过这个活动的超过3000万人次,几乎家喻户晓、人人喜爱,曾被贵州群众评为“贵州年度十大经济事件”之首。与许多大型晚会和文艺演出相比,“多彩贵州”的舞台,一直坚持贴近地面、不尚奢华,但真诚、热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首先,该节目不请明星大腕,不盲目跟风攀比,不追求奢华铺张,而是把舞台交给群众,让群众成为主角,从广场、村寨、社区、山沟沟里“翻箱倒柜”,给本土的百姓歌手、群众舞星、文艺新人留出展示空间,带动他们成长;到今年,更是干脆把舞台搭在群众中间,把赛场设到建设一线,把歌唱比赛直接变成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惠民活动,实现从广场到舞台再从舞台回到广场。这既非过场亦非作秀。其次,“多彩贵州”的贴近地面,不仅仅是让舞台场地离群众近了,舞台形式让群众感到亲切了,而且还在舞台的内容、审美、情感、心理和价值诉求等各方面,都尽可能地与群众接近、融合。9年来,“多彩贵州”始终坚持旗帜鲜明地弘扬从群众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本土文化,保护本土文化原生资源,鼓励本土文化创新创造。这样的内容定位,反过来影响着舞台的质朴、纯净、向上,给群众带来的是自信,是价值追求的引领和精神力量的增强。再次,“多彩贵州”的贴近地面,更是对贵州实际发展需要的贴近,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贴近。贵州是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欠发达省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贵州又是中国与世界生态文明的对话窗口,是一直坚持“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先进生态理念的欠开发省份,保有着巨大的后发优势。优势和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贵州人就急需提振精气神,鼓劲加油,实现后发赶超的跨越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不接地气的文艺活动,就难以给贵州人带来实质性的鼓舞,那种看似盛况空前、实则不得人心的奢华舞台和高高在上的明星大腕,就只能让群众生厌和反感,让社会浮躁和焦虑。“多彩贵州”要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激发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正能量,所以选择了自觉地传达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信号,自觉地秉承贵州特有的绿色、低碳、反浪费等生态文明的文化底蕴,自觉地弘扬贵州文化。正因为此,它才成功塑造了贵州文化独有的“本土美”,为贵州人培育了一个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家园。

  “多彩贵州”这种追求和做法坚持多年,难能可贵,它背后秉持的文艺理念,更发人深省。在不少国家级贫困县都争相办节办晚会的情况下,“多彩贵州”的选择并非因为拿不出办豪华晚会请明星大腕的钱,而是厘清了一个主流文艺舞台应该展示谁、服务谁、满足谁的观念问题。厘清了这个观念,舞台贴近地面的方向才会明确,动力才会强大,表现才会生动。

  群众从来都是质朴真诚的,能够受到他们真心欢迎的舞台,也决不可能是奢靡铺张、华而不实、高高在上的。但是,外在的朴素,是为了内在更丰富,是为了让文化的组织者、创造者和传播者把精力财力集中到真正需要的地方。今日的去奢求俭,绝不应理解为纯粹形式上的压缩成本、节省开支,更不应视其为消弱活力、消极无为的借口。恰恰相反,去奢求俭需要文艺工作者更加放开手脚、最大限度发挥创造性,让舞台更加生动,更加活跃,而不是就此束手,留下空白。

  去除奢华、回归本真,消除的不仅是舞台与群众的距离,更应该是文艺工作者与真正的文艺创造之间的距离。去奢求俭,贴近地面,这样一股清新之风,可以涤荡拜金、腐化、享乐、低俗等种种污浊,更可以为真正的文艺创造打开无限可能、无尽空间。“多彩贵州”已经向我们证明,贴近地面的舞台,只会更加丰富多彩。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舞台坍塌何以能上演?    2015年05月11日
  • ·搭建新舞台(图)    2014年01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