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分享”成为“累赘”

2013年09月12日 13:2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刘旸

  一则题为《可能该被取消关注的10种人》的帖子日前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上被海量转载。网友们纷纷吐槽,微博、微信、QQ等网络社交圈子里每天都充斥着各种“招人厌、惹人烦”的无聊“分享”。原本维系社会交往的通讯工具,负担了越来越沉重的“关系累赘”。

  “你当上了新妈妈,心情可以理解,但对你家孩子在床上拉屎的事儿,我真不感兴趣”“三十多岁的人了,每天要侧身俯视自拍成瓜子脸,瞪眼托腮,撅嘴卖萌,实在看不下去了”“吃块臭豆腐、驴打滚也要拍完发微博@一群人”“这么年轻,比我奶奶还在乎养生,每天都是各种食疗配方图表加解说”网友们对帖子里总结的“自拍党”“新妈妈党”“养生党”“吃货党”等10类刷屏行为一吐心中不快,而在自己熟识的圈子里,大多时候只好“烦不可遏,怒不敢言”。

  网友对无聊分享嗤之以鼻,大倒苦水的同时,是否想过自己或许为无聊分享也做过不少“贡献”呢?对于个体来说,生活的某些小细节也许都是重要的,在他人看来大多是“冗余信息”。在发展迅猛的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发布”仿佛一夜间成为现实。然而,人们对于“突如其来”的言论权利似乎掌控得不够恰当。至少,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值得在喜爱分享的网民中普及开来,以免加重社交网络上的“人情负累”。毕竟,社交网络上每位“发布者”同时需要承担“聆听者”的角色。

  网络社交平台上人们对分享的热衷,源自一些网友对无聊的排遣,而更多是来自人们心灵深处对“被关注和认可”的渴望。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信息的传递虽然双向,但反馈缺乏及时性和切身体验的特点,且不受时间、地点和群体等因素的限制。虚拟反馈虽然在对头脑进行海量灌输,但人们的社交心理需求并没有因此得到有效的满足。

  网友要走出无聊分享的泥潭,需要将虚拟社交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畴,适当减少对网络社交的依存程度。虚拟社交往往会使人们产生“生活在别处”的错觉,而忽略了眼下最本真的现实。大家需要离开电脑多一会儿,放下手机多一会儿,见面活动多一会儿。聚餐时不要只记得自顾自地拍照发微博,还需要赞美一下主人的厨艺。眼前的朋友此刻比手机里的那些要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新华社福州9月11日专电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