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大赛”获奖名单公布,有网友指出,个别获奖作品“达到硕博水平”。对此,主办方之一的上海市科协回应,已开展调查核实。据新京报报道,近年来多个中小学科创比赛的课题被质疑有成人代笔。
中小学生的科创比赛有多“卷”?蒙特卡洛方法、表面肌电、芯片集成、机器视觉……获奖课题中,有诸多连大学毕业的人都感觉陌生的关键词。不排除参赛学生中确有天赋,但十几岁孩子的作品,集体达到硕博水平,仍超乎想象。调查发现,不少中小学科创比赛,成人痕迹明显,既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家长上场,也有培训机构提供从实验到报告的一条龙服务。中小学科创比赛,孩子最具参与感的环节竟然是挂名。
如此科创赛场,实际赛的是家长的资源,与“拼爹”无异。青少年科创比赛的初衷,是在孩子心中播撒下科研的种子。成人干预过多,甚至在比赛中造假,无异于揠苗助长,既消解了比赛的意义,也有损竞赛公平。更无形中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号:只要手握资源,无需自我努力。
科创比赛代笔有产业链,归根到底是家长有需求。教育部一再强调,坚决防止由家长或其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一再重申,竞赛产生的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入学依据和高考加分项目。但一些家长或出于升学焦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盲从大流;或出于荣誉崇拜,因为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拼命“鸡娃”。这种心理反映在科创比赛中,导致家长或直接辅导孩子的课题,或直接代劳、大肆造假。
近年来,家长操盘孩子课题,在科创比赛中翻车的案例,屡有发生。2015年,安徽一中学生凭借“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发明,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后来被曝该生的父亲是某研究院院长,父子研究成果高度相似。2020年,云南一名六年级学生研究直肠癌的论文,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后经审核为该生父母的研究成果。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爆雷”的竞赛,均在教育部公布的白名单之列。科创竞赛评奖把关不严,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