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藤县陈平村小学陈山分校是藤县古龙镇陈平小学的一个教学点,有30多名学生的家与学校之间隔着一座中型水库——大壬水库。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这30多名孩子都得自己撑着竹筏,渡过约500米的水面去上学。对于这样的危境,学校多次向上级部门与教育局反映过,当地教育局也为孩子们配备了救生衣,要求一旦遇上大风大雨天气,就通知孩子不用来上课。(9月8日新华网)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现在才明白,李双江的歌不仅仅唱给了“闪闪的红星”潘冬子,而且,唱给了广西藤县的30多名小学生。然而,看到30几名孩子这安全感全无的上学之路,所有在歌曲里或是唐诗宋词里听到看到的关于“竹排江中游”的美好画卷,都完全没有了美感,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残酷与现实的逼仄。
在此新闻报道中,笔者注意到,当地的教育局并非完全没有“不作为”——他们为孩子们免费配备了救生衣。看到这样的场景,笔者并没有被教育局的行为感动,而是非常痛恨这种做法。看着孩子们穿着救生衣的场景,笔者有了几种“穿越”感觉:一是,身着救生衣的孩子,像极了抗洪救灾中的那些战士,然而,问题是,孩子们应该成为战士吗?二是,发放救生衣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落水,可是,当地教育部门为什么不能像新闻报道出现在网上之后一样“高度重视”、“寻求解决方案”呢?难道就是要让孩子们“落水不死”就完事?
“配备救生衣”简直像一个笑话。它讽刺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等标语;它蔑视了“以对待孩子的态度来评判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国际标准。而对比之下,再看一看该县领导、教育局领导的坐驾,我们似乎就能明白,有些口号仅仅是说的,而不是做的;有的他们已经做了的,从来不会在口号上进行宣传。
还是要提一提那一直没有烧开的“教育投资占GDP的4%”这一壶水。在去年“两会”上,我们得知,这个4%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可是,现实是现实,数据是数据,到现在为止,大量事实仍然表征着这样的基本情况:要么,4%的目标没有实现,只是一个谎言;要么,教育投资严重不均,有些孩子能在教育体制中吃到肉,有些孩子却连肉丁也吃不到,连肉汤也喝不着。尤其是看一看“天梯上学”、“索道上学”、“竹排上学”这些照片,所有的美好便都可能会成为噩梦。
我又想起了那部电影——《走路上学》。这部拍摄于2010年的写实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瓦娃和娜香小姐弟俩,为了到江对面学校去上学,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的故事。电影的结局很是美好——在社会各届的帮助下,当地建成了一座“爱心桥”,瓦娃和娜香最终实现了走路上学的愿望。这样的故事容易催人泪下,也容易成为青少年的心灵鸡汤。最终该电影也大获成功,揽奖无数。可是,我在想的是,难道安安全全去上学不应该是这些孩子的正当权利吗?政府部门到底为这些孩子做了什么?
上学用的交通工具和走的路径、午休的地点、午餐的质量——这是当下教育中,最先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在笔者看来,现实之中,最让人无法接受的不是以上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是政府的公车、政府的办公楼和他们的内部餐厅,让生活出现了太多的“倒挂”现象。
(责任编辑:武晓娟)